一語不語 作品

第五百零六章 好鋼用在刀背上

  在場大臣一時間又摸不著頭腦。

  派人去南京督促南京六部的差事?這算怎麼個意思?

  蕭敬道:“陛下之意,以吏部左侍郎、翰林學士程敏政前往南京,行督促之事。”

  劉健走出來問道:“陛下,不知以此究竟是如何?只是為督促差事的話,下御旨便可,無須親派要員前往。”

  蕭敬替朱祐樘回答道:“劉閣老,南京留都所在,牽扯江南諸多事務,且官吏行自便之事,先前奏請多有任人唯私之嫌,陛下以吏部左侍郎前往督促,是為用人之公正公斷。參考歷年的大計,且要對南方各處的官吏行復核之事。”

  “這……”

  劉健不好說什麼。

  皇帝對吏治用心,在大臣看來是好事。

  如果派去的人是劉健所中意的,那這件事完全沒問題,可關鍵在於皇帝派去的是程敏政,而這恰恰是最早被張周拉攏過去的那批人。

  皇帝一邊說要整頓西北的軍務,一邊又要對江南官場動刀,這不明擺著告訴在場大臣,下一步就輪到你們了?

  朱祐樘道:“朕不認為爾等有值得反對的地方。說說河工吧,今年河工調度,到現在都還沒個準信,朕這邊剛有方案,讓戶部審閱之後,明日朝上仔細議個清楚。”

  這下讓佀鐘有些懵。

  戶部給了方案一個又一個,關於錢糧的調度,秉承的原則就是雨露均霑,不形成厚此薄彼的形勢。

  皇帝沒同意不說,現在皇帝居然要主動給出方案,還讓他們先議一議,回頭拿到朝堂上來做定論?

  朱祐樘沒等在場人有所表示,又開口道:“諸位卿家,西北捷報傳來,接下來就是論功行賞之事,朕會多采納兵部和禮部的意見,若是諸位有什麼要說的,最好這兩日也在奏疏中說清楚。功過賞罰關乎到將士們的切身利益,還望你們記在心裡。”

  大臣聽了就不是滋味了。

  論功行賞,聽起來是合情合理的,但花錢的事大臣一向不熱衷,最好是有過錯懲罰他們,越重越好,而有功勞則輕描淡寫誇獎兩句。

  什麼拖欠賞銀、官職的事,朝中大臣最喜歡做。

  且拖欠起來的話,會讓大臣記恨的是負責兵部的張周,正所謂是把下面將官的仇恨轉移到我們的政敵身上,簡直不要太美好。

  但也許是皇帝早就料到他們會在功勳之事上扯皮,才會提前給他們打預防針。

  ……

  ……

  朝上議事正熱鬧。

  朱厚照躲在後面聽著,有點百無聊賴,即便是談到有關軍務的事情,他也沒什麼心思,哈欠連連的他最後往牆邊一靠,手扶著牆閉著眼在眯瞪著。

  “殿下,讓奴婢扶著您。”

  劉瑾負責過來伺候他,還很貼心伸手相扶。

  卻在此時,正好到造船的事,朱厚照瞬間瞪起眼來。

  在朱厚照心中,有一個星辰大海供徜徉的夢想,好像那比出徵草原還讓他欣然往之。

  可隨即李東陽就出來把張周的上奏給否了。

  “氣死我了!造船都不讓造?”朱厚照一怒之下,準備衝出去跟李東陽好好理論一番。

  好在劉瑾眼明手快,一把將他給拉住。

  “殿下,您不能露面,陛下不讓您出去的。”

  劉瑾話還沒說完,一直守在後面的韋彬也跟過來,他也在慶幸沒讓太子得逞,本來阻攔太子做蠢事是他的職責,只是被劉瑾搶了先。

  朱厚照道:“一群庸臣,只為自己著想,難怪父皇會生氣。相比之下,某人天天偷懶也能得到父皇的賞識,就怪不得誰了!”

  劉瑾和韋彬都把這話聽到耳中,神色中也都帶著苦笑。

  總結是一針見血,但問題是童言無忌,誰會把你的話當真呢?

  還是等你自己掌權吧。

  後面的內容,朱厚照又一點興趣都沒有了,一直到朝議結束,朱厚照靠在牆邊都快睡著了。

  “完了嗎?”朱厚照抻著頭往前看一眼,大臣已經退去,連他老爹也都走了。

  韋彬道:“朝議散了,太子殿下,您可以先回東宮歇息了。”

  “嗯。”

  朱厚照應了一聲,隨即跨步便走。

  劉瑾問道:“韋公公,太子不用前去內殿面聖嗎?”

  韋彬微笑著搖搖頭。

  ……

  ……

  等劉瑾和朱厚照往東宮方向走了,韋彬才急忙回乾清宮覆命。

  乾清宮內。

  朱祐樘也沒多少氣惱,也沒什麼興奮,戰場取得捷報,跟大臣提出一些反對的意見……讓他內心很平靜,就好像這就是朝堂的日常,當然這種日常的喜怒哀樂,還是張周入朝之後帶給他的。

  “陛下,想來李閣老也並非故意反對的,造船之事,的確是有值得商榷之處。”這次是由李榮出來做出一些反對的意見。

  顯然不是李榮自己想說的。

  而是蕭敬逼著他這麼說,美其名曰要直言上奏,其實就是給李榮施壓,不能每次你都說好聽的,而把當壞人的事交給我們來做。

  朱祐樘道:“他們反對是平常事,不反對才不尋常。比朕以往受氣要好。”

  朱祐樘這是回想起當初沒有張周的日子,自己就跟個傻逼一樣,大臣說什麼就是什麼,對大臣報以足夠的尊重,然後……當皇帝不像個皇帝,更好像個橡皮章。

  現在不一樣了,朱祐樘的眼界都比以前昇華了很多,什麼喜怒哀樂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當個看戲的,看你們怎麼演戲。

  韋彬道:“陛下,太子已回東宮。奴婢過來時聽聞,說是永康長公主又過去給太皇太后請安去了。”

  “這永康,朕的話她都沒放在心裡,讓她不要打擾太皇太后,她當耳邊風嗎?讓她給秉寬認錯,她也固執沒這麼做……你去,跟她說,朕讓她馬上出宮,還有涉及到懋仁的所有功過賞罰,一切都由秉寬說了算。以懋仁此番的功勞,已有封爵潛質,但是不是真可以封爵拜將,朕和太皇太后說的話都不作數,就看秉寬如何來跟朕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