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五百一十一章 妹妹不如妹夫

  “首功者,莫過於寧夏巡撫楊一清,若論與其相當的,大概便是駙馬都尉崔元。”

  蕭敬給定了一下基調。

  旁邊的李榮也只是笑而不語,有蕭敬在,即便他更加年老持重,還是沒有多少話語權。

  張周道:“言之有理。”

  蕭敬馬上聽出張周的言辭中多少帶著一點敷衍,隨即改口道:“當然此二人的功勳,無法跟蔡國公您相提並論。”

  “不敢當啊。”張周道,“我又沒上戰場,甚至對於前線發生的事都一知半解,這首功如何當得起?把我算在功臣裡,只怕也會人心不服,我還是有些自知之明的。”

  “蔡國公您言笑了,您的功勳,陛下可是看在眼裡的,諸位臣僚就算口中不服,但心裡也是服的,花馬池和石溝城兩戰,要不是您提前規劃好,何至於會進展如此順利?就算是黃河口一戰,那也是您運籌帷幄的結果。”

  蕭敬有點在張周面前吹彩虹屁的意思。

  連一旁的李榮都有點不太適應,本來司禮監掌印太監作為內相,幾時要如此去刻意恭維一個朝中大臣?

  張周笑道:“蕭公公,我想問問,陛下對於此戰的請功之事,是如何看的?”

  外臣問詢聖意,本身就是不合規矩的,但張周好像從來不去在意這些,他想到什麼就會說什麼,至少讓司禮監這幾個太監覺得,張周性子還是很直爽的。

  蕭敬道:“這從何知曉?不過陛下給您論功,必定是……從不吝嗇的。”

  還用你說?

  到此時李榮終於在旁補充了一句:“其實論功是一回事,但論過,好像更為著緊,不知蔡國公如何看待?”

  “對對。”蕭敬也好像受到提醒一般,一臉期許等著答案。

  張周道:“這是說保國公等人的過錯嗎?錯失戰機,這過錯的確是不小,但要以此來抄家滅族,是不是……過了?”

  蕭敬心下一怔。

  抄家滅族?

  你還真敢說。

  李榮笑道:“蔡國公認為如何處置,可以跟陛下明言,最好是既能做到懲戒其罪過,又能鼓舞軍心,令上下一心,為將來平定草原鋪路。”

  言外之意,咱就小懲大誡,得罪朱暉一個人事小,開罪背後一大群人事大了。

  “是如此。”蕭敬也跟著附和。

  很顯然,蕭敬跟朱暉的關係非同一般,以朱暉之前被當成主帥的身份培養,跟曾為司禮監秉筆太監的蕭敬有暗地裡的溝通,比如說送禮和巴結等事,也是很正常的。

  說是司禮監太監不能跟宮外的大臣有內外勾結的情況,但逢年過節送送禮,暗通款曲,都是司空見慣的小菜。

  張周道:“領兵出征者,當以奮勇為先,大明軍規對於延誤戰機等事早有成文,一切還是按照定例來吧。”

  蕭敬和李榮對視一眼,二人都能聽出,張周這是準備對朱暉大開殺戒的意思,朱暉好像是要被當作反面典型。

  跟他們不禁在想,你張秉寬知道朱暉背後有一整個傳統武勳作為靠山,你還想敲山震虎殺一儆百不成?

  ……

  ……

  乾清宮內。

  朱祐樘興致高昂,在擺好的沙盤之前,認真跟張周研討軍情。

  朱祐樘尤其感興趣的,是黃河口一戰之後,有關楊一清所部做出的讓韃靼人北撤離開大明國境的決定是否正確。

  司禮監除了陳寬之外,剩下三名太監都在,除此外還有張永,他們似乎都能感覺到,朱祐樘對於什麼功勞的認定並沒有那麼侷限,就算是楊一清這樣的有功之臣,朱祐樘也不介意去探討一下其是否有過錯,要跟張周探討是否要以此來進行懲罰。

  “楊一清的選擇,更多是因為後續的兵馬並沒有跟上。”

  張周做了小小的總結。

  朱祐樘點頭道:“從花馬池到石溝城,再到黃河渡,前後也不過三百多里的路程,各路人馬加緊追趕的話,相信用不了三天就能抵達,騎兵會更快,結果卻落得讓寧夏鎮守軍孤軍奮戰的結果。”

  蕭敬提醒道:“陛下,這不武安侯和襄城伯的人馬,還是跟上了嗎?他們也是領命出擊,及時抵達。”

  沒提朱暉,卻隱約跟皇帝說,他們是奉了朱暉的命令去阻截韃靼人,並由其中一支襄城伯人馬其中的一部分崔元親自領兵,取得了黃河口的大捷,間接也有朱暉的半分功勞。

  朱祐樘道:“倒是夠及時的,有幾人上了戰場殺陣?最後還不是靠幾百人在黃河對岸伏擊韃靼人?要不是楊一清帶寧夏守軍在東南岸牽制了韃靼主力,黃河北岸莫說是幾百兵馬,就算再加個十倍,也不足以取勝。”

  蕭敬聽出皇帝言語中滿是怒氣,這是要揪著朱暉的小辮子不放,隨即他也就不再出來替朱暉發聲。

  “秉寬,朕認為,你應該嚴肅軍紀,該賞的賞,該罰的罰。”朱祐樘提醒道。

  張周道:“陛下,功過賞罰,並非臣一人所能決定。”

  “呵呵。”朱祐樘笑道,“朕讓你決定,有功勞賞賜,那是幫你籠絡軍心,也是為穩定將士士氣。至於過錯懲罰,那是為了幫你樹立威望,讓軍中之人懼怕於你,恩威並施,方不失將帥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