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千來世 作品

第445章 雙循環?80年代就有了

    經歷了近十年的“培育”,21世紀初的華夏,正值“反思”思潮橫行的年代,就連國企和央企都是學者們口誅筆伐的對象,更何況已經那些已經快要從歷史舞臺上消失的鄉鎮集體企業?

    因此,即便是後世,一提起“鄉鎮集體企業”這五個字,大部分腦海裡只會下意識地浮現出“低效”、“落後”、“low”等詞語,更何況這個東學西漸的2002年?

    ………………

    見到謝邀和於曉華一臉皺眉與嫌棄的樣子,溫老有些悲哀地嘆了口氣,又掃了一眼楊鑄,發現這個年輕人雖然表情嚴肅,但眉眼之間卻並沒有什麼歧視的意味,似乎真的只是擔心這種“復古”的下游企業組織形式會不會因為種種原因導致他的20億投資打水漂。

    沉吟了一下,溫老微微挺直了下略有些發酸的背脊:“小楊,既然你是鑄投商貿投資中心的主管,那麼對於咱們國家的一些宏觀數據應當很清楚才對。”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從90年代中期開始,咱們國家經濟對於外貿的依存度就已經高達70%了,而隨著華夏加入了wto,雖然今年的數據還沒出來,但可以預見的是這個比例只會變得更高。”

    “可是,你們有沒有想過兩個問題……”

    “第一、改革開放後,在咱們國家沒有徹底驅動起出口這架經濟馬車之前,在當時那個錯綜複雜的環境下,國內的經濟是怎麼保持平穩運轉,並且逐漸螺旋形上升的?”

    “第二、現在的人們,都只記得90年代的【大包乾】,認為這是華夏基層解放生產力,盤活國內經濟的重要里程碑;但卻忘了,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那麼問題來了……90年代前,國內的商品經濟是怎麼從最初的大蹦壞環境下,一步一步積累出足夠的基礎,這才迎來了後面的出口經濟的井噴?”

    80年代!?

    楊鑄迅速的抓住了溫老言語中那再明顯不過的時間點,再順著他的話題一思考,頓時睜大了雙眼:“以國內大循環為基礎的國內國際經濟雙循環促進戰略?”

    溫老顯然沒有聽過這種來自後世的說法,聞言一愣:“雙循環促進戰略?國內大循環?”

    仔細咀嚼了兩下後點了點頭:“小楊這個提法很有些意思,國內大循環……差不多吧!國家當初之所以能在那種極度惡劣的經濟環境下一步步地走到今天,其實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在7、80年代海量的鄉鎮集體企業成為了當時的經濟主體,在承擔起主要出口製造任務的同時,有效地拉動了國家內需!”

    這一下,別說花花同學,就連楊鑄都有些懵逼了,哪怕是兩世為人,他那時候畢竟還小,對於7、80年代的記憶已經模糊的不成樣子,自然是毫無感觸可言。

    見到一臉茫然的楊鑄,溫老這才意識到眼前坐著是一個只有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小楊畢竟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因此有些事情可能不是很瞭解,這樣吧,咱們從頭說起。”

    “從70年代開始,華夏和漂亮國恢復外交關係後,華夏開始大量引進西方地設備和技術,用以提升自己的工業水平;”

    “我還記得,剛恢復外交關係沒多久,我們就搞了個【四三方案】……也就是引進了價值43億美元,包含化纖、化肥、電力領域在內的26個成套項目和技術,用以改善國內當時偏重型的工業結構;”

    “那時候的華夏沒有多少外匯可言,這種大量的設備和技術引進,就造成了當時的對外負債——事實上,這種對外負債在70年代是普遍發生的,畢竟那時候咱們國家需要補課的東西太多;”

    “而70年代後期,咱們國家又提出了82億美元引進計劃,對外負債進一步加倍!”

    “那麼,當時就有一個很直接的問題擺在面前——如何才能償還這43億+82億美元的外債?”

    “要知道,你引進的是設備和技術,並不能直接轉化為對外出口,事實上,由於當時的生產力比較落後,引進的這些設備和技術所生產出來的商品和生產資料,就連滿足國內的工業需求都不夠,就更別提出口了!”

    “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把視線放在了從70年代就開始蓬勃發展的【社隊工業】上——社隊工業的產品,恰恰是那些不能出口的工業品的替代品——社隊工業是那時候我們的叫法,其實本質上就是鄉鎮企業;”

    “因此,從70年代後期到80年代上半期,華夏的出口創匯產品,有80%以上都是農村的生產大隊生產的——那時候咱們國家的出口全部是茶葉、絲綢、陶瓷、特色農產品、草編竹編工藝品、白酒、紡織品、這一類輕工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