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疲 作品

第八百五十三章 燒變

長安城西北的中渭橋外的常平倉分儲處;整天蔽日的豪雨瓢潑,沖刷在剛剛過火的大片廢墟中;從一處處殘垣斷壁間,衝出一道道帶著灰黑色絲縷的大小水流;還有漂浮的焦炭和燻黑的穀粒。





身為留都臣僚之一的現任司農寺少卿的竇孝諶,卻毫不顧養尊處優的儀容,冒雨踩在流淌的汙水中,滿心盡是冰冷茫然;就像被這冰冷的雨水從頭頂衝到腳底,又從腳底浸透到頭頂一般涼透了。





有唐一代最主要使用的糧倉,主要有六種:正倉、太倉、轉運倉、軍倉、常平倉和義倉,這六種倉庫構成了有唐一代,龐大的糧食儲備體系;也維繫著天下的賦稅收納和國庫支給的日常運轉。





首先是州縣收納田賦,並集中儲備和轉運的官倉,一般統稱為正倉。而設置在京師的正倉為太倉;專供皇家宗室成員日常所需,也負責發放文武百官的俸料。因此,太倉也屬於國庫體系之一。





轉運倉一般是沿著交通要道,所設立的週轉調度倉,水路的轉運倉叫做敖倉,陸路的轉運倉叫做遞場。通過各種舟船橋驛澄工具,構成了一個遍佈天下的轉運網點,但是日常的儲備反而最少。





軍倉,顧名思義就是軍事用途的日常戰備倉儲;主要來源有三:既有朝廷在內地定期採買的糧食,也有來自各地正倉的撥付份額;更有各路軍府和延邊健兒,通過屯田自產並上繳的糧食份額。





但其中最重要的,儲備規模最大的,還是用以調劑年成、平抑糧價的常平倉;也就是在穀賤傷農的豐年,有官府平價購入大量存糧,待到歉收的年份大量放售,其歷史甚至可以上溯到西漢時。





最後是義倉,也稱為社倉;就是在糧食大豐收的富饒之年,由地方官府出面從每家每戶,徵集粟麥一石集中在一處;用以水旱不調時的就地備荒、備災,或是提供賑濟和鄉土借貸的地方倉儲。





其中的正倉和義倉,由各地州縣長吏和倉曹管理,轉運倉由朝廷中樞責成道、州的官府管理,這三種倉的賬目“縣本利申尚書省”,由戶部倉部郎中、員外郎監督,並有採訪使定期進行查點。





而常平倉則是歸於東西兩市的常平署,也就是太常寺/司農寺的配下;無論是常平署下轄的常平令,左右丞、監事;還是分守各處的倉部使,巡長和伕役,都是受到他這位司農寺少卿的管領。





因此,當作為京畿道的常平倉分儲地之一,也是規模最大的中渭橋外河口倉;被突發的大火所焚燒之後。正在家中與門客會宴、歌舞作樂的竇孝諶,幾乎瞬間從醉意中驚醒連滾帶爬狂奔而至。





作為自北朝沿襲至今的后妃/外戚大姓,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市)竇氏的族人;竇孝諶的家系淵源,甚至可以上溯到高祖的夫人,太宗諸子的生母竇氏。沿襲到他這一支,也就剩下一點門蔭。





曾任秦王府司馬、兩朝太常卿的父親竇誕;將身後門蔭的大多數資源,都留給兄長竇孝慈。因此,竇孝諶能夠得授九寺五監中,相對清貴之職的司農寺少卿;還是仰賴了他有個出色的好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