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五百一十八章 哪有同黨?都是陛下的臣子(恭賀“打磨z”成為本書盟主!)

    秦檜查抄了岳飛的府邸,發現了岳飛的甲冑,就想以私藏甲冑定罪。

    可是那件甲冑之上,傷痕累累,是御賜之物。

    秦法,毫無疑問是法家的代表,當年始皇帝收天下刀兵鑄十二金人。

    百代皆秦法,並無什麼本質的不同,都說始皇帝收天下刀兵,可哪朝哪代都是禁止私藏強弩、甲冑?

    嘴上說的不要,可是身體力行的時候,還是很誠實。

    私藏一具甲冑、強弩流放三千里,私藏三具甲冑、強弩殺無赦籍家,家屬流放。

    若是樵夫,帶刀劈柴,很合理。

    若是獵戶,帶弓打獵,很合理。

    可是私藏甲冑,意欲何為呢?所以,私藏甲冑,往往等同於造反。

    朱祁鈺接著說道:“前段時間四川成都府眉州發生了一件事,一個叫王耳的鄉農,被懷疑偷了一頭牛,在眉州知州的嚴刑拷打之下,屈打成招,慘遭冤獄。”

    “這頭兒知州剛判了流放,那頭兒,那頭牛自己回來了。”

    “結果這個眉州知州為了防止被有司考成,更怕屈打被發現,就把這頭牛私自打死,坐罪王耳,最終釀成了赭衣半道,群盜滿山。”

    赭衣,就是囚徒的赤土色衣服,冤獄越來越多,囚犯最後逃跑,到了山上當了群寇。

    “後來這王耳跑了,這知州被王耳殺死在了家中,有司前往查補,才知道了這其中詳情。”

    這個案子裡,知州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百姓落草為寇,惶惶不可終日。

    四川總兵官方瑛前去平定群寇,查補之後,才只能徒嘆奈何,方瑛將王耳押解入京。

    事實清楚,王耳也認罪了。

    可是所有事,都是因為司法不慎,引發徹頭徹尾的悲劇。

    但是朱祁鈺話鋒一轉,繼續說道:“審慎是必然的,但是也不能變成前宋那般模樣,重入輕出,疑獄,汜與眾共之,眾疑,赦之,那就失去了司法的獨立性。”

    整個宋代司法,都堅持“重入罪,輕出罪”的傳統,不慎放跑了罪犯,不是天大的問題,無辜者蒙冤入獄,才被視為天大的問題。

    帶宋的司法,將死刑儘量處理為刺配,刺配的儘量處理成流放,流放的處理為杖刑,杖刑從輕為笞。

    高喊著刑賞忠厚之至,把司法視若玩物。

    稍微有人質疑,就有人裹挾聲勢,把死刑變成了流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後不了了之。

    李賓言思考了許久,終於理解了陛下的話。

    陛下這是在訓誡。

    當初他李賓言在松江市舶司搞釣魚執法,被陛下批了一句,過猶不及。

    時至今日,陛下依然在訓誡他,不要再犯那樣的錯誤。

    陛下藉著海商商舶張弓填藥的事兒,說的卻是李賢和他,在南衙執法的底線問題。

    有案必查,有罪必糾。

    但是不能把沒有的罪名扣在別人的頭上,那是製造冤假錯案。

    這算是敲打嗎?

    李賓言認為不是,如果真的要敲打,陛下應當收回他的永樂劍就是了。

    陛下是希望李賓言真的堪任左膀右臂的肱骨之臣。

    李賓言俯首說道:“臣謹遵聖誨。”

    朱祁鈺十分滿意的點了點頭,李賓言聽懂了他話裡的潛臺詞。

    訓誡這件事說的重了,君臣相隙,說的輕了,臣子不當回事兒。

    顯然李賓言聽進去了。

    “如若朕在松江市舶司,可能會做的比李愛卿更加過分。”朱祁鈺看著李賓言感慨的說道。

    他想起了當初的舊事,李賓言當時為何差點栽贓到了解幀期身上?

    因為李賓言當時已經怒極。

    整個舟山海戰,作戰一共才死傷了兩百餘人,結果因為奸商供給的豬肉腐敗,用豬血塗抹掩蓋,導致死了三百餘人死在了慶功宴上。

    換成朱祁鈺,怕是要發瘋。

    整個大明,沒人能管得住他,他是皇帝。

    “李愛卿。”朱祁鈺忽然開口問道。

    李賓言趕忙俯首說道:“臣在。”

    朱祁鈺欲言又止,換了個話頭兒問道:“回京之後,見過胡尚書了嗎?”

    “還未曾見過。”李賓言滿是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