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隻熊貓 作品

第六百四十二章 潮落潮生渡口風

    成化到嘉靖是八股文的定型期,且將古文技法融於其中中,講究「以古文為時文」,開啟了明代八股文的鼎盛局面。

    然而到了隆慶、萬曆以後,在政治腐敗、黨爭激烈、心學盛行等多種原因的促成下,程朱理學的尊崇地位開始動搖,傳統理學也開始走向渙散,八股文也由此發生了重大變革。

    這一時期制義流派眾多,雖然一個個寫的花團錦簇,然而卻對國家政治百無一用,偏重文字技巧,離實就虛,一時間八股文的文學性被髮揮得淋漓盡致,湯顯祖、顧憲成、袁宏道、陶望齡、董其昌等等,不勝枚舉。

    這其中坐而空談的心學在其中起了很壞的作用,尤其是「浙中派」。比如王畿就曾說過,舉業便是德業,非兩事也。這意思就是說,只要能考中秀才舉人乃至當上進士,無德也成了有德;既然如此,貪腐也好,黨爭也好,乃至禍國殃民,都無關道德。

    至於到了晚明和清代則更是完犢子,而滿清自然更需要得用理學和八股文來禁錮思想,通過功名利祿讓文人放棄人格,成為奴才。士人的道德功業和文章氣節變成了一家一人之事,讀書人專注於獵取科名,為應試而讀書寫作,無視經史,有些人甚至連蘇軾都不知道是誰。

    由此一來,那些以經史之學為根基,遵經守正的文人,在創作八股文時就無法與當時借題發揮、務為奇詭的時文風尚相契合,所以就會屢試不中。

    就好比汪中、洪亮吉、劉臺拱、江藩、焦循這些人,他們中秀才都很容易,到了舉人進士這一關死活過不去。不是他們的才學不夠高,而是因為他們對八股文的價值取向就跟主流不一樣,而且雙方的思想分歧根本沒有通融的餘地。他們這類人要想通過科舉考試,一展胸中抱負,就只能妥協低頭。

    不管是袁枚還是趙翼,兩人都對這樣的情況深惡痛絕,然而卻又無能為力。滿清皇帝要的是一群聽話的奴才,而不是有獨立思想的人,只要百官跟著自己的指揮棒轉就好,為民造福都是皇帝的功勞!貪腐算個屁啊,殺一批就好,後面有的是排隊等著的。

    汪中的這封信袁枚看的很慢,以至於趙翼那邊都把趙新的信看完了,他這邊才看完第二頁。話說他和汪中其實是認識的,還曾在對方面前吃過癟。那還是八年前,汪中到訪小倉山,看到書齋中的一副對聯居然寫著「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汪中那是號稱「無書不讀」的人,他其實根本瞧不上袁枚,心說充什麼大瓣蒜啊!

    於是在之後的交談之中,他便調侃袁枚,說聽聞賢兄讀過墳典索丘,真可謂博覽群書。今天小弟特意來此借閱此書,不知可否?袁枚當然拿不出來,便有些發窘,面子上下不來臺,等汪中走後,便趕緊叫人撤了對聯。

    簡而言之,汪中在這封信裡說的很明白,北海鎮開科取士當然還是要用八股文作為答題的標準,不過考生沒必非要再代聖賢立言,於國家民生有益才是第一位的。而且他言明趙王有意放寬標準,提高考取的人數比例。

    袁枚把信看完,隨手遞給了趙翼,等再看完趙新的信後,便開始了盤算。北海鎮什麼樣,大鐵船又是什麼樣,他真想見識一下,順便到北海鎮觀賞一下北國風光。

    別看這老頭都78了,根本閒不住,經常出去遊山玩水,尤其是當他63歲時親兒子袁遲出生後,無後的重擔已經沒了。他最遠曾到過兩廣,68歲的時候爬黃山,77歲爬天台山,精神好的很。

    此時的徐大用看袁枚沉思不語,便問道:「簡齋公有什麼要問的?」

    袁枚淡淡一笑道:「不知貴上何時派船來接人?」

    「五月中旬,最晚不會遲於五月底。」

    「這麼早?」

    「鄙上的意思是士子們到了後,最好先熟悉一下北海鎮的環境,另外還要帶他們參觀一下各處,以便了解我北海鎮各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