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隻熊貓 作品

第六百七十一章 紙上得來終覺淺



            

            

            隨著voc在投降書上簽字,一場波及了半個爪哇、蘇門答臘和馬來亞半島的戰事終於宣告結束。

對於已經佔領的萬丹蘇丹國的土地,趙新並不打算還回去,因為統一整個西爪哇是他的既定目標。要知道中國古人對這種局面早就又過精闢的說明,那就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為了達到震懾其他蘇丹國的目的,趙新大筆一揮,按照另一時空的行政區劃,將整個萬丹地區劃分為北、南、中、西四個行政區,又將井裡汶蘇丹國統轄地區劃分為兩個區,全部納入北海鎮統治。

隨後他又秘電何喜文,命他帶兵進入西朗的索羅索旺宮,解散蘇丹阿里尤丁一世的宮廷護衛,逼迫其退位,並派鄭文顯將其和全部家庭成員流放至西婆羅洲的戴燕,交給吳元盛看守。

於是曾經取代了巽他王國,統治區域橫跨蘇門答臘和西爪哇長達兩百四十一年的萬丹蘇丹國迎來了最後一擊。

光是滅了國還不成,宗教和經濟手段也要跟上。為此,趙新讓剛回到巴城的黃忠仝再次北上,前往廣東和福建地區招募僧人,他要在萬丹地區廣開佛教道場;而經濟就相對簡單了,萬丹的主要經濟命脈就是胡椒,這事讓巴城的華商群體負責就行。

亮出了獠牙的北海軍讓東南亞各地的土邦王公們心驚膽戰,他們終於意識到,北海鎮是一個比葡萄牙人和荷蘭人還要恐怖的存在。於是蘇門答臘的亞齊王國、馬來半島的柔佛王國、天猛公、中爪哇的莽古尼卡蘭王國全都派出了自己的宰相,攜帶重禮來到巴城,請求獲得北海鎮的庇護,甚至成為附庸。

大批使者的到來,使得巴城內的兩家旅館住客爆滿,大街上來來往往的人裡,隨處可見裹著頭帕的各蘇丹國使者,而那些穿著“紗籠”、戴著披肩頭巾的秀麗爪哇女子則更是讓不少人眼前一亮。

戰事的結束也使得巴城的海貿迅速恢復,截止1793年8月中旬,便有十多艘商船陸續抵達巴城,帶來了大量的絲綢、糖、茶葉和瓷器;商人們在將貨物銷售後,又瘋狂的在市場上採購清涼油、風油精、胡椒、丁香、肉豆蔻、象牙、珊瑚和檀香等貨物。

自1793年8月1日起,巴城的華人“公堂”改為“公共事務處”,隸屬軍管會,其原有的公共管理職能被全部拆分;民事和刑事裁定權歸巴城警署和法院,稅收權劃歸巴城稅務總署,僅保留了婚姻及出生登記、道路橋樑公共工程、墳地分配等民政職能。另外所有人員均由軍管會發薪水,並根據季度工作績效發放獎金。至此,由荷蘭人人創立並延續了174年的“甲必丹”制度走向終結。

實際上華人甲必丹的出現,是西方殖民者在自己與華人群體之間設立的緩衝區,並通過其對殖民地進行竭澤而漁的經濟掠奪。甲必丹的主要責任就是直接與商業行為掛鉤,通過包稅制,為殖民地建立賴以生存的財政基礎。

趙新取消了“甲必丹”制度,也就取消了“包稅制”,同時還打破了東南亞地區以經濟地位的高低去選擇任命官員的標準。也正是從此開始,顯赫的華商和大規模土地所有者失去了對城鎮公共事務的壟斷控制權,取而代之的則是農會、工會和商會。

這裡先說一下農會。畢竟十八世紀無論是東南亞還是中原內陸,農業才是經濟的主要構成。

在地方上建立農會並推行《農會法》,是趙新和陳青松等人醞釀了很多年的一件大事。考慮到爪哇島在土地面積、華人數量、人員結構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巴城並沒有完全照搬北海鎮的《農會法》,而是在經過了長達兩年的前期調查後,單獨制定了一套與內陸地區完全不同的行政條令。趙新打算將來在北海鎮所屬的東南亞各地都採用這一制度。

簡單來說,巴城農會在現階段的主要目標就是推廣新型作物和牲畜、經辦農技和養殖技術推廣、農畜產品供銷以及強制農民儲蓄等有關農業的一切事。農會在組織架構上採取三級制,以對應北海鎮在東南亞的總督區、行署、鄉村的三級行政體系,同時農會的法人由對應的北海鎮行政主官兼任,由此便將北海鎮的政府管理觸角深入到了種植園和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