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隻熊貓 作品

第六百七十一章 紙上得來終覺淺

“你剛才說的都是大而化之的答案,我來說說自己的看法。滿清治下的經濟結構有三個重要特徵,農業生產者的小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的結合,生產資料佔有者的地主、商人和高利貸者三位一體的結合,以及封建政權與工商業的結合。具體到農村,則是土地佔有、商業資本和高利貸資本。”

孔紹安感覺自己又回到了曾經的課堂,拿著筆在小本上奮筆疾書,全神貫注的聽著陳青松侃侃而談。

“咱們的封建制度跟歐洲的封建制度有著本質上的不同。你看啊,貴族的領地不能轉讓,所以他們坐鎮農村莊園,憑藉封建特權,用租稅等形式,通過農產品來剝削城市;城市中的商人和高利貸者掌握了貨幣權力,通過商業行為和高利貸在經濟上盤剝農村。這就叫土地權與貨幣權各自獨立發展。而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實質上是城市貨幣權和農村土地權的鬥爭。

咱們呢,從北魏開始實行均田制那時候起,土地就開始自由買賣。那個,那個唐代的永業田就是可以買賣的。於是乎,地主、商人和高利貸者就化身三位一體,既控制了土地權,又控制了貨幣權,完成了從生產到流通的統一,所以地主階級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都是主要的統治階級。”

“陳老師,我查了民政的一些數據,這幾年關內糧價急劇上漲,漲幅高達五倍之多。其中既有滿清和咱們打仗的因素,是不是也和地價上漲有關?”

“嗯。你說對了。”陳青松繼續道:“你能看出來這點,就說明你動腦子了。是啊,糧價上漲,地價上漲,這說明什麼?說明誰擁有的土地越多,誰就擁有更多的糧食,也就能佔有更多的社會財富。這就跟咱們那邊囤房子是一個道理,爭購土地、土地兼併愈演愈烈,如此一來,地主經濟就會越發鞏固和壯大。”

孔紹安聽到這裡,心中突然想起了和珅。都說和中堂億萬家財,此人名下有八十萬畝地,如今一畝好田至少十兩白銀,光這些就得八、九百萬兩。要是再加上每年的地租和產出呢?想想就令人不寒而慄。

“小孔,你記著我下面說的。土地可以買賣這件事,給地主這個群體賦予了一種特有的生長機能。”

“生長機能?”孔紹安心說當過領導的人就是不一樣,遣詞造句都一套套的。

“對,儘管歷史上總會發生週期性的土地危機和社會動亂,對地主階層造成沉重打擊,但只要天下穩定,他們就能按照同一模式再把自己克隆出來。

你在膠東這麼久應該知道,現如今土地交易能拆分出田骨、田皮,也就是將使用權、經營權、永佃權進行西細分,再通過“三位一體”式的經濟模式,地主經濟只會越來越強。我剛才說歐洲人用貨幣權這個摧毀土地權和封建特權的這個武器,在咱們這塊土地上,反而成了鞏固土地權和封建特權的武器。

我小時候書本上常說舊中國是‘三座大山’,一開始我也不懂為什麼是三座而不是四座,總覺得軍閥也應該算一座。古人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也是這幾年才搞明白是怎麼回事。”

“怎麼說?”

“按我之前說的,終清之世,地主經濟和地主階級始終保持了強大的統治地位。西方帝國主義入侵後,佔據了國家財富最大部分的地主階級自然就成為他們尋求合作的對象;而當皇權統治岌岌可危時,為了保住自己的財富,地主階級也一定會跟殖民者同流合汙。於是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後來成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前身,這個階級又同農村中的地租剝削有密切聯繫,從孃胎裡就帶了軟弱性。這與三位一體的農村經濟發展是完全分不開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