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隻熊貓 作品

第七百三十三章 生平報國堪憑處



            趙新聞言心中一動,覺得好像在哪聽說過,便讓人把劉大觀的履歷找來。等看過履歷,他這才想起來,敢情去年袁枚來北海鎮的時候,就曾跟自己提到過此人。

劉大觀,字正孚,山東臨清州邱縣人。乾隆四十二年,他被學政推薦,以拔貢生的身份入京城國子監讀書,次年在廷試中考了個二等,隨後揀發廣西以知縣試用。此人在廣西幹了十年,東部的桂林府、柳州府、平樂府,西部的鎮安府都幹過,最頂峰時曾代掌鎮安府知府的印信。為官時的官聲很是不錯,不貪不腐還勇於任事。

來十八世紀這麼多年,趙新對科舉了解的是相當多。他知道除了花錢捐的“例貢”,其他諸如恩貢、拔貢、副貢、歲貢都算科舉正途出身,功名相當於舉人副榜。比如拔貢就是由各省學政選拔出來的文行兼優的生員,而且是每十二年才會選拔一次。如果用後世的情況作比喻,類似985特招生。

拔貢生要參加朝考,入選者一等任七品京官,二等外放任知縣,三等任教諭。至於不合格的那就只能哪來回哪去,叫做“廢貢”。

進士當官可以一路往上升,順利的話最終能做到封疆大吏,軍機大臣也不在話下;而拔貢生因為只有舉人功名,所以一輩子只能在基層六七品的官職上兜兜轉轉。當然要是還想往上升也不是不可以,除了官聲要好,還得掏錢“加捐過班”,最多也只能做到正四品道臺。像後世左宗棠那樣,能以舉人功名成為封疆大吏,甚至直入中樞,完全是亂世的特例。

乾隆五十四年,劉大觀繼母去世,回鄉丁憂。辦完喪事,劉大觀外出遊歷,專程去小倉山隨園拜訪。因為他和袁枚的好友李松圃、李少鶴很熟,後兩者也都曾在廣西為官,於是二人相談甚歡。

趙新考慮到何喜文和他的那幾個手下全都是勇猛有餘,文略不足;一旦北海軍進入廣西,隨著清廷統治的迅速崩塌,治亂維穩就成了當務之急,必須得有個熟悉當地政務和民情的人協助。

要知道雖然雍正時代曾對西南各地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土歸流,可廣西的南部依然存在不少土司。這些人在滿清政權強大時固然俯首聽命,可隨著舊有的政權崩塌,土官們肯定要搞三搞四。

劉大觀在廣西為官多年,而且乾的都是縣令一級的親民官,無論是對胥吏還是民生應該都很瞭解。想到這一點,趙新便決定見一見。

到了第二天上午,一直呆在開源縣衙後院的劉大觀跟著司令部的一名參謀,來到了玄貞觀內的客堂裡。等了沒一會,就聽門外的警衛低喝一聲“敬禮”,隨後趙新便大步流星的走了進來。

因為事先被叮囑過,知道北海鎮沒有見官下跪的規矩,而且帶他來的參謀軍官也沒明說誰要見他,所以劉大觀只是起身衝趙新作了個揖,說道:“臨清州邱縣生員劉正孚,拜見將軍!”

喲?趙新見他言談舉止不卑不亢,心說有意思,居然不提滿清給的縣官身份,只說功名。他微笑著道:“劉先生你好。今天請你過來,是有些事想請教。請坐吧。”

“還不知將軍高姓?”

“我姓王,目前負責後勤上的事務。”趙新沒打算表露自己的身份,而且他擔心說了會嚇著對方,後面就沒法談了。

“劉先生,您之前寫的那份履歷我看過了。去年袁子才先生來北海鎮做客,我曾有幸跟他聊過幾句,他還提到過您,很是讚賞。”

趙新的語氣很平淡,可在劉大觀腦海裡,不啻於響起了黃鐘大呂,震的他腦仁嗡嗡的。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袁子才竟然私通北海鎮!難怪此人被稱為“通天老狐”,藏的可真夠深的。

袁枚對劉大觀的印象很好,他向趙新推薦時,還將其治理過的天保縣比成了世外桃源:“.歲有三秋,獄無一犯。每月收公牒一二紙,胥吏辰來聽役,午即歸耕。縣中無乞丐、倡優、盜賊,亦不知有樗捕(賭博)、海菜、綢緞等物。養廉八百金,而每歲薪、米、雞、豚,皆父老兒童揹負以供。月下秧歌四起,方知桃源風景,尚在人間。”

說實話,趙新心裡對袁枚推薦的幾個人很是不以為然。能跟這老頭論交情的,一般都是詩寫的好,政治能力純屬附帶。再說這年月所謂的“世外桃源”,無外乎地處偏僻,經濟落後,否則老百姓也不會連賭博和綢緞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