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隻熊貓 作品

第二百一十六章 農業的問題

    陳青松道:“我的意見是,買賣契約形成的主奴關係還不能解除。我們作為最大的地主,必須強制命令他們怎麼幹活,決不能隨著他們的性子來!”

    趙新道:“我同意,等他們幹一年嚐到甜頭了,自然就會遵守我們的制度。等一切上了正軌,我們再廢除人身依附制度。我看這個時間至少要兩三年才行。”

    話說北海鎮目前所實行的農業生產模式,其實是一種參考了後世的“集體農莊制度”,同時結合了封建人身依附制度的四不像。

    那些被分配了土地的家庭擁有永久使用權,可生產資料如種子、大型農機、馬匹、牲畜等,都由趙新這個大地主提供,由陳青松組織使用。種什麼、怎麼種都是民政部門說了算,農戶沒有決定權。

    除此之外,陳青松還得制訂每年的農業生產規劃。比如規劃總產量、單位面積產量、播種面積與結構等等。同時在大型農機設備的輔助下,現在北海鎮只有一部分人被組織起來種地,其餘的人不是在做民工就是當兵。

    各家的田地產出在作了各項必要扣除(比如大型農機、水利設施)後,剩餘收穫直接歸農戶。農戶可以保留小型工具和一定數量的家畜家禽,經營規定的宅旁田地和家庭副業作為輔助收入。例如房前屋後種個菜,以及菸草、火柴的家庭生產。

    不過雖然說收穫歸農戶,但趙新反手又把這些糧食通過還沒發行的貨幣給拿了回來,作為整個北海鎮糧食儲備的一部分。

    因為最早跟隨趙新的島國流民家庭都絕對信任趙新這些人,所以沒人不相信趙新的許諾,也心甘情願的把糧食交公。這不光是因為早期流民都視趙新為“仙人下凡”,更主要的在於目前北海鎮搞的還是實物配給制,貨幣沒有進入流通領域。

    “貨幣發行的事不能再拖了。鑄幣廠那邊已經完成了你之前說的鑄造計劃。咱們現在的問題是,糧價怎麼定?”

    趙新道:“這事簡單。”說罷,他拿了紙筆和一個計算器就開始算了起來。

    清代的糧食重量對應到公制的話會很複雜,糧食顆粒的密度決定了一個木鬥裡所放糧食的重量。而一石等於一百二十斤那是衡制,而非量制。量制而是石、斛、鬥、升、合。一石等於兩斛,等於十鬥,等於一百升,等於一千合。

    比如大豆一石是430斤,綠豆一石是440斤,粳米一石是410斤,玉米一石是380斤等等。

    具體到小麥(沒磨粉)上來說,一石就是500斤。對應到白銀計價的話,就是五兩二分五。再跟北海鎮1元銀幣對應(每一元銀幣重量是7.46克,含銀量為92.5%。),那就是25.13元,一斤5分錢。

    也就是說,如果農戶種小麥的話,按照每畝600斤的產量,那麼收穫就是30元,合滿清官價白銀六兩,島國豆丁銀120匁(一元對四日兩)。一家農戶五十畝地,那麼粗算的話,一年的毛收入就是一千五百元,合三百兩白銀。

    即便是扣除必要的開支打個對摺,這個收入已經很嚇人了!大清境內的很多中小地主,一年也掙不到這麼多銀子。

    趙新他們原本計劃在今年年中推出貨幣的,同時在居民區開設商店和飯鋪。可由於清廷的進攻,所有物資需要集中統一調配,貨幣發行的事就一直拖了下來。

    陳青松道:“看來貨幣的事不能再拖了。”

    趙新道:“那就定在春節前,貨幣是一個,島國流民改漢姓、起名字是一個,兩件事最遲不能超過明年二月。”

    陳青松道:“你還真打算讓這些島國人都變成漢人?”

    趙新目光變得越發犀利,對陳青松道:“這事刻不容緩,先從軍隊開始。既然到了這片土地上,就必須歸化。後世的滿人都能改漢姓,島國人一樣得給我改。明年我還打算對幕府用兵,這事不做,我始終不放心。”

    兩人說完這些,趙新最後才問道:“河南流民的問題你打算怎麼處理?”

    陳青松道:“幾步走吧。我們得先讓這些人明白咱們生產方式。先開個農業培訓班,分出一些人去上課。再分出一部分人去鐵礦上幹活。這個冬天都不能閒著,否則人就呆懶了。另外,我還準備搞個大型磚窯。之前咱們人少還好說,現在人一多,再去砍伐樹木蓋房子,太浪費資源了。”

    趙新點頭道:“上課、修路、燒磚、挖幹船塢、開礦,西拉河上再修幾座渡橋......呵呵,這個冬天夠忙的,那就這麼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