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風 作品

第三章 雲中木鳥江上鱗(1)

    有一天,夫子正在講畫,講的是前朝山水畫大師“江夏”的一副真跡:青山藹藹在遠,雲繞鄉煙暗,河邊草上風不止,枯枝老來勁強。紅葉矮矮逼紙退,墨順幾樹又招搖,近岸小舟,對坐兩人,不知目光流連何處。

    講畫的夫子很愛在課上提問,又愛根據學生的回答作出褒貶的評論,久而久之,學生們發現了夫子作評論時依託的書,便都爭相去買一本。以後再有提問,就變成了,人人都是夫子眼中的“高雅”之人。

    一起上課的同學裡,大多都是官家子弟,朝廷為了公平,要求每個學堂都收幾個家貧之士、商賈子女,給大家接受同等教育的機會。

    夫子用的書不算貴,加上不同學堂的教書招式大同小異,街邊的小販瞧見了商機,就按著夫子們大多愛用的書印了盜版,擺在攤子上賣,所以幾乎人手一本。項葉跟著天下人公認最好的夫子之一“謝林”讀書,自然是不用買的,可在這個學堂裡,除了她,還有一個人也沒有書,不是因為不屑,而是因為買不起。平常時候,夫子最愛點的是那些“有書的人”,偶爾實在煩了,才會輪到她和“郯石”。

    今天不巧,恰恰到了“郯石”。

    夫子問他:“郯石,你說說看,這幅畫講的什麼?”

    項葉知道,對家貧的郯石來說,他可能既不瞭解“江夏”,也不瞭解山水畫,他沒有一本“被解釋好”的書可以現成照搬,也沒有充足的時間去完整地體味畫意,而他性子又是硬的,和他的名字一樣,所以他註定不會有夫子想要的答案。

    “賞玩山水的人從上游歸來,倦累的心在晚間人家的炊煙裡找到歸屬,溪邊的風大,人就想著快靠岸停船。用色亮、暗妥帖,筆墨淺、濃得當,良畫。”

    郯石說完,夫子的眉頭就皺緊了,他鼻孔出了聲粗氣,然後轉回身,不看郯石一眼,說:“大家謹記,做學問,賞詩畫,不可兒戲。”

    眾書生齊齊應答:“夫子教導的是。”

    夫子又說:“此畫乃是‘江夏’在前朝十三年間所作,他隻身前往‘萬古山’時,面對青霜、秋水,心有所感,又見群鴻在薄暮中遠飛,古木在寒江旁不斷生長,此情此景下,他突然有了物我合一的超然之感,於是揮筆作成此畫,一看便有大家風範。”

    項葉卻突然開了口:“夫子,項葉有事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