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作品

第三百九十八章 並不遙遠的中世紀


  魏晉時代,在朝廷有意的推崇下,孝道的地位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隨著這些變化,對經典的註解也發生了改變。在理解春秋這方面,漢儒的“為父絕母”之說也不再是主流,而是採取“母子至親無絕道”的觀點。

  西晉大儒杜預註釋《左傳》時,就反對漢儒的主張,認為子女無論如何不能與母親斷絕關係。杜預認為,母子關係凌駕於夫妻關係之上,所以春秋所說的“絕不為親”,是指因為齊國人和文姜淫亂,所以魯莊公應該斷絕與齊國的外戚關係;而不是說,要斷絕文姜和魯莊公的母子關係。

  當然,這種變化的原因,在希臘學者眼中再明顯不過了:這套論述的核心,一是強調孝道地位更高,二是強調以血緣親疏關係作為最優先的考量。

  為什麼特別強調孝道?因為當時的政權其他地方合法性太弱,只能抓這個。

  為什麼強調血緣親屬?因為國家的其他認同,都給折騰的快崩潰了,就剩這個了。

  如果有其他的可選,那麼人們並不會只糾結於一種關係。可以明顯看出,從春秋時代開始,社會推崇的價值就遠不止一種,而且很多美德是居於孝順之上的。

  基於血緣的關係和道德,是最基礎的一種,但也是最落後的一種——現在的希臘學者,自己都覺得古典時代的希臘城邦政治水平不高,但哪怕那個時候的希臘人,也知道要打破城邦內的血緣氏族,建立更有效的組織。所以,這種情況,確實是一種倒退。

  漢儒之所以重視父系的家族,是因為這種關係的擴展性更強。強調父親,實際上是為了強調國家和組織。這種事情,其實中原人自己應該也是知道的。

  魏晉時,有個著名的例子。權臣司馬昭和眾人一起開會,討論到當時發生的殺母案件。名士阮籍感慨說,殺父親還能理解,殺母親就太過分了。

  其他人很是驚訝,司馬昭讓他解釋,阮籍說,禽獸只認母親不認父親,所以殺死父親,是禽獸的行為;殺死母親,是禽獸不如的行為,因此他認為,殺死母親更加嚴重。司馬昭等人也覺得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