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作品

第四百零一章 不懂神學的天兄


  郭康一開始覺得,這種想法有些太誇張了。但觀察的多了,他才發現,很多人是真的這麼想。

  紫帳汗國能夠重建秩序,本來就是非常意外的情況了。很多希臘人認為,這些外族人像十字軍一樣毀滅羅馬,才是正常的情況。如今的表現,只能說是天父賜予的奇蹟。既然如此,就更要好好把握。

  像帕特里克修士這樣的人,反而是最關心羅馬、出謀劃策最積極的人。

  紫帳汗國不可能去禁止他們的研究。因為希臘文化也是羅馬的重要部分,而紫帳汗國是不可能打擊和消滅這種文化的——別的不說,你打擊之後用什麼補充?

  建設比破壞要難多了。正如發起戰爭之前,就應該想好如何結束戰爭一樣,在試圖破壞一個文化之前,最好也想想怎麼建立新的文化。塞里斯歷史上,並不缺少這樣的反面例子。和新教化導致的破壞一樣,很容易導致秩序崩壞。

  在簡單化的思維中,思想文化方面,也只有“治——亂”兩極,好像只要有統一的思想意識,就會走向僵化;必須四分五裂,才能百家爭鳴。然而,春秋戰國時,反而是思想上的共同意識強化的時候。

  “禮崩樂壞”導致原本的封建秩序開始失控,但各個諸侯國裡,對於諸夏文化的認同卻一直都在。

  百家用的都是同一套教材,學習的都是來源於周朝太史的學說,連基本的堯舜聖王觀點都是差不多的。早在春秋時,管子和孔子就都在論述,應該“車同軌、書同文”。對於這些關鍵的共同意識,他們是十分清楚的。

  而在統一之後,思想領域的爭論也沒有消失。漢武帝那個“獨尊儒術”根本就不是政策,只是董仲舒在元光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34年提出的建議而已。

  為什麼強調這一年呢?因為前一年,竇太后才去世。竇太后還活著的時候,儒家已經試過一次了,結果支持儒家的三公被竇太后幹掉了兩個。大家實在沒辦法,只能等到老太太去世之後再說……

  而之後又發生了什麼呢?當年,董仲舒就被漢武帝踢出長安,去給以粗暴蠻勇著稱的哥哥江都王劉非當國相了。好在董仲舒名聲比較好,劉非沒有為難他,才在這個高危崗位上活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