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吾不禁夜 作品

第一百九十二章 花之爭(三十四)

    司馬遷在《史記》開篇裡寫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那種視錢財如糞土的雅士階層固然值得欽佩,但不論是採菊東籬下的陶淵明還是蘇東坡家裡都是有一定財富的,讀書依舊是少部分人才有的權力。

    佛教提供了一種不同於儒教的學習機會,並且並沒有像歐洲一樣被教會壟斷,這是因為信徒們慷慨的捐贈造成的。

    佛門確實非常有錢,他們可以修很華麗的寺廟和用珍貴的顏料畫壁畫,也正是因為如此,當兵荒馬亂時,為了保護自己,日本寺廟會僱傭僧兵,從而形成一股強大的勢力,也間接加劇了社會和政治動盪。

    漢傳佛教在經過本土化後也變得和其他地方的佛教不同了,南少林的武僧並不會為了保護寺院號召附近的信徒一起抵抗清軍,任憑他們的寺廟被毀,如果是希臘人看到羅馬人毀了他們的神廟會是什麼心情?

    佛教在個人修行的終極目標是斷輪迴,入涅槃,“念念無住”的時候就自然擺脫了業力的牽絆,也就是超出因果了,只要能一直保持這種狀態就能不再墮入輪迴,又或者是道家所說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

    高僧慧能是禪宗的,除了教義上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外,禪宗還有個特點是靜坐,那肯定是起源於印度的冥想,因為他們盤腿的姿勢和造型都是一樣的。

    道家也有靜坐,這樣一種對靜坐的主張根源在莊子的身上。王陽明站在儒教的立場,也提出了“用心若鏡”的境界,類似神秀提出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英語裡有個詞語叫火雞牧場(turkeyfarm),意思是安置閒人的地方,不僅王陽明很閒,其他在南京做官的官員也很閒,他們有閒就研究王陽明的學說,聽他講課,接著他們就不自覺得將王陽明說的和禪宗進行了對比,發現了很多相似之處。

    慧能一脈的禪宗教人頓悟,說的是對資質上佳的人而言,至於那些資質差的,還是老老實實坐禪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