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危機

  成套裝備啃不啃的下來,對他們也沒多大好處,重在參與,挑幾個難度係數低的配件做做,最終完成了這項劃時代的“政治任務”,他們反正也參與了,一樣戴大紅花,前途一片光明,搞砸了總要有人出來背鍋,只要自己那攤子沒出紕漏,誰也怪不到自己頭上,能創匯是好,但明哲保身的哲學不會錯!

  真正著急上火的也就楊墨、何建業、呂沛德三人,上面首長親自叮囑的任務,如果搞砸了,何建業這司長也就當到頭了。

  而對於呂沛德來說,這是他最後的倔犟,這麼好機會就這樣放在面前,如果還不能突破成套石化生產線的壁壘,他又怎肯甘心?

  楊墨則不同,這麼多訂單到時候不能安裝驗收,他會成為裝備領域的笑料,僅僅是違約賠償,可能會徹底拖垮致遠諮詢服務公司,拍賣鋼鐵公司和大青灣機械廠的股權,也將是大概率事件,最令他不甘的是出師未捷身先死,提前狙擊日本裝備製造業的計劃徹底落空!

  楊墨比任何人都明白,致遠或將因為自己的莽撞,陷入成立以來的最大危機,他只想到對於技術、設備、工藝全面落後的中國裝備企業來說,這是一個絕佳的升級機會,一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裝備生產線,會帶動上下游整條產業鏈的發展。

  這對於即將打開國門的內地裝備企業來說,戰略意義遠超想象,重大成套裝備昂貴的令人咋舌,動輒數億甚至幾十億美金,帶動的下游配套產業鏈,想比汽車工業也毫不遜色。

  浩劫之後,百廢待興,每一分外匯都無比珍貴,可工業基礎薄弱是不爭的事實,沒有工業品去換取外匯,買入工業發展急需的設備,只能崽賣爺田,靠石油、礦石、稀土這些有限的資源來創匯!

  可是楊墨低估了人的惰性,並不是每個企業領導都有呂沛德那樣的格局和情懷,明哲保身的官場哲學讓他們在官場中如魚得水,又怎會再有破釜沉舟的勇氣?

  第二天,急得一嘴燎泡的楊墨,不得不以正在梳理下游配套商生產計劃為由,暫時停止了簽約裝備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