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蘇大師

  東坡先生是大師,是著名的文學大師,然而,人生近古稀之年家離子散被迫貶謫海島,文人的心緒遇挫而悲憤感嘆那是自然的事。

  當蘇軾帶著小兒子蘇過一路跌跌撞撞來到昌化軍衙門前時,肯定已沒有了昔日在京都時的恣肆張揚、強梁霸氣了,也沒了在杭州蘇堤河畔吟花弄景,飄然怡情的英姿。

  當著屐破裘、形銷骨立的蘇大作家攜其子,站在昌化軍使張中面前時,其失意的形態令居守荒島西隅昌化縣的縣長張中不由扼腕嘆息!

  張中官至縣令,頂多只是個正處,但這位進士出身的文化人,雖然官做的不大,可卻也是個文學愛好者,當然那時當官的都是文人出身,吟詩作詞那是考官的基本功。

  張中是福建人,能考上進士,而只授區區一縣令可見其人沒有什麼社會官場背景。

  不過,打小就一直喜歡文學的張縣令一直欽佩蘇東坡,按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蘇大師的鐵桿粉絲。

  當年,張中在京都投考時,要想遙遠地仰望一下當時處在雲蒸霞蔚的蘇大師英姿,都不夠格,如今幾十年過去了,當年追崇的大師卻蒙難到了自己所任職的地方,就這樣面對咫尺。

  文人出身的昌化軍父母官張中,對蘇東坡的謫居海南,十分同情。

  蘇軾來昌化軍是掛著“瓊州別駕”的銜頭,相當於市長助理,但明眼人一看就知是個虛職,畢竟蘇軾曾官至副宰相,現到一個縣級單位來掛職,不僅虛職無權,況且,當權的政敵對貶謫到昌化的蘇軾還有三不禁令:

  不得食官糧、不得住官舍、不得籤公事,

  雖然有點薪金,談不上是犯了罪而被開除公職的,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蘇軾就是來到此地接受勞動改造的犯官,當時的宋朝,許多領導都曾被這樣修理過的。

  然而,文人氣十足的張中沒有理會上頭的紅頭文件,沒有把東坡當成勞改犯,而是以一個文學青年對文學大師的恭敬態度,以一個仕子的正義俠骨呤出了:“海國此奇士,官居我東鄰”。

  張中不僅好酒好肉供應,而且還經常將公事請教一二,讓蘇軾這種懷才不遇的落拓文豪,心情終於有了一絲慰藉。

  然而,好景不長。

  半年後,東坡先生的政敵,聞知此事,即遣使者渡海,先是罷了張中的官,後是將蘇軾父子逐出官舍,一個小文人為一大文豪便就此斷送了前程,張中只好捲起鋪蓋走人。

  蘇大作家為這位在自己落難時給予關照而受牽連的朋友,實感愧疚,又沒有什麼好辦法,只得寫了首詩《送昌化軍使張中罷官赴闕》於他,算是訣別,也是感激,於是,後人通過蘇大作家留下的詩詞中,曉知了這段俠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