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蘇大師

  蘇軾在被趕出官舍失去生活來源後,不得已用積蓄下來的稿費,買了塊薄地結茅於其下,躬耕自處、自食其力。

  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一個聞名遐邇的大作家,就這樣在海南,在舉目無親下,做了一介農民。

  蘇東坡在海南做農民那真是辛苦呀,不象當下的一些高官,退下來了以後,用手上的資源或什麼的,徵下了一大片地,做一個農場或莊園主,或將土地承租給別人,過上另一種不在官場卻勝似官場的快活日子。

  蘇軾在儋州做農民那可是實實在在,只有幾畝薄地,也從來沒有幹過農活,何況年齡也一大把了,失去了生活來源,而又舉目無親的蘇軾不得已與兒子在這幾畝薄地上種上莊稼相依為命生存下來,一代大文豪東坡先生在儋州的日子過的真的是很艱難。

  東坡命好,好就好在是貶謫在海南,海南人生性豪爽純樸,對於一個全國聞名遐邇的大作家謫居本地,毫無鄙視之意。

  不僅在瓊官場上還有些崇拜敬佩或為之不平者來探望,或偶爾請他出來喝個茶吃個飯,而且,還常有文學青年或本地作家不時來問益請教,吹吹牛。

  特別是當地黎人百姓,不時有人送點乾肉、米酒或海魚、鮮果、疏萊來桄榔林與他坐坐,或幫他乾點農活,或一起打打邊爐聊聊天、說點家長裡短的話。

  蘇大師也常用自己的才情在勞耕之餘為當地的百姓做點事,有時開壇講學,為當地的人看點風水、測測命;有時上山採點中草藥,為鄰里看看病、上上藥。

  這來來往往,平凡人間的真實生活與友情,讓曾飽嘗官場坎坷的蘇大師在寂寞的謫居生活中增添了不少色彩與快樂。

  謫居海南,年過花甲的文學大師蘇軾,彷彿到了此時此地,才對人生、對仕途才有了些醒悟。

  窮愁潦倒的生活,反而使他的心情得到了調整。

  在謫居儋州三年的時光裡,他食芋飲水,著書以為樂,共寫詩一百二十七首、詞四首、各種表、賦、頌、碑鉻、論文、書信、雜記等一百八十二篇。

  這時期的作品,已沒有了大江東去的奧衍閎深,也不再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而是在大量的農家生活的紀實中,有了陶淵明似的悠揚自樂的隱逸生活的愜意。

  蘇大師晚年在海南的這種人生觀念的轉彎,實屬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