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被貶之路

  王與歐的家鄉在江西相距不過百餘里,又都是進士及第入仕,但倆人走的卻是不同的人生路。歐陽修入仕後,仍然做的是文化方面的事,既沒有拜相,也沒有做省級地方大官,可以說歐翁定位的是文化方面的事,所以一生官不高名聲很旺,也沒有出過什麼大的政治風險。

  而王卻在出仕後,雖然在地方為官二十餘年,但最終擠進了權力頂峰官至宰相,當然最終被貶,也吃盡了政治鬥爭的苦頭。

  嚴格意義上來說,歐陽修是王安石的老師。

  王年輕時文才也是出眾的,很得當時已入仕且大王一輪的歐陽修的賞識。

  王二十來歲中進士卻一直在地方為官,改文從政,不再是寫風花雪月的散文了,而是改寫政論性的治國文章,只是當時苦於朝中無硬的後臺,王在地方為官雖然政績顯赫,可二十餘年一直沒有機會提升進入中央權力核心。

  是歐陽修發現了王的政治改革才情,是歐陽修向當時的神宗皇上推薦,才使王最終能夠通過自己的水平與努力登上權力頂峰。

  王安石的政治抱負、治國理念就是革除舊習,實行新法,然而,就像歷史上任何變法一樣,王安石的新政,遭到了守舊派的強烈反抗。

  以司馬光為首的反對派,不僅得到高太后的支持,而且手下得力干將甚多。

  王安石的改革派陣線急需一大批年富力強的幹部加入,在這多事之秋,歐陽修舉薦了年輕有為的才俊蘇軾,王安石見過蘇軾後也非常喜歡。

  王認為:一是蘇軾此時作為年輕幹部,其才華早已天下聞名,能納入這樣的名望甚高的青年才俊,更能顯改革派的氣度與強大;二則,蘇又是恩師加老鄉舉薦的人,品性可靠,用不著防範;三是蘇軾是當時是天下聞名才子,王年輕時也曾是名作家,休閒時還可與蘇在一起吟詩弄詞圓點文學夢。於是,二話不說就把蘇東坡納入了自己的隊伍了。

  當然,史書與野史上有關倆人切磋詩文的逸聞軼事甚多,比如,“明月當空叫、五犬臥在心”等軼聞典故,在此先不表。

  應該說,王對蘇的到來是非常高興的。初期的王蘇關係也非常融洽。然而,蘇畢竟只是名書生,儘管自以為才華橫溢,有治國平天下的水平,可其實蘇那是隻是一個入官場不久的仕子,哪懂那麼多的政治鬥爭,作為文學才俊的蘇軾儘管散文寫的非常好,可政治城府與現實改革能力還欠缺很多,其出的主意與處理人際關係與執行能力等方面表現的還十分幼稚。

  於是,蘇軾加入不久,就與王安石發生了矛盾。

  蘇與王的分歧不在於改革的目的,而在於改革的手段與步驟。

  蘇在任地方官時,看到了新法在推行過程中的許多流弊,便向王提出,而王卻認為比較幼稚故沒得到採納。

  文人的蘇軾那懂政治鬥爭與官場之道呀,見自己的意見沒有被上級採用,於是就覺得丟了面子,於是就不高興了,於是便有些牢騷滿腹,而這些牢騷卻又是司馬光非常需要的。

  蘇是主張改革的,並不認同保守派的頑固觀點,蘇與王的基本目的是一樣的,可是,蘇軾把在王陣營所受到的委屈把對新政推行過程中的缺點或不足到處訴說,不分場合不分時段,不分對象,沒有一點官場的城府,特別是還經常與保守派的人在一起喝喝茶發發牢騷,這種在新舊兩黨之間的依違態度,自然決定了他仕途坎坷的悲劇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