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被貶之路

  更為要命的是蘇軾的文人氣習。

  文學大師蘇東坡,把對新政的不滿寫成詩並予以發表,在社會上造成巨大反響,從一定程度打擊了改革派的新政氣焰,引發了改革派的眾怒。

  可悲的是蘇軾並不是有意要站在保守派一邊的,他的所作所為均為文化人性情所致,一大批蘇的作品崇拜者在讀後,自然要對改革派品頭論足,一時,社會議論向保守派傾斜。

  蘇軾的所作所為,讓王安石等改革派傷心與憤慨,於是,一大批贊成改革的監察御史們先後上書皇上,彈劾蘇軾。

  要知道王安石的變法雖是改革者發起,但畢竟是以皇帝的旨意發佈的,蘇軾攻擊改革便是攻擊皇上,蘇的背叛,王也就不客氣了以“烏臺詩案”為由,報請皇上,將蘇被捕入獄,爾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開始了人生的第一次流放。

  後來,主張改革的神宗皇帝憂忿而死,年方10歲的幼兒哲宗即位,祖母高太后垂簾聽政,啟用司馬光為相,改革派全被斥逐流放,蘇軾被召回京城,授龍閣學士等高官予以重任。

  經驗老道的司馬光,啟用蘇軾,並不是認為蘇有什麼治國雄才,只是蘇因在改革派陣營曾為保守派通點信息而牽連被貶,給點官位算是補嘗,亦是用用蘇的名氣顯現司馬光的政治氣度,讓你食之無憂、住之無慮,出門有車、看病有報銷,爾後,你只需寫點歌功頌德的文章而已。

  偏偏蘇軾又是不開竅的人,司馬光好心用他,他卻不領情。

  看到司馬光上臺後盡廢新法,他又不平衡,不僅與新任宰相嚷嚷叨嘮,而且在會議上與之激烈爭論,不給領導面子,其結果,自然沒有好果子吃,蘇軾又一次被流放出京,先後被貶謫杭州、穎州、定州等地。

  後來,新黨再度上臺,對保守派進行報復迫害。

  蘇軾早已被劃入反對派陣營,再度被貶為寧遠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儘管蘇軾文學才情天下聞名,可新舊兩黨的政治家都把他當作敵人,這是蘇大作家的悲哀。

  其實,蘇東坡並不是個兩面派,他的政治左右傾向亦是情格使然,也是文化人稟性所在。

  蘇軾胸懷曠世文才,性格自然豪放倔強。他不知文化人從政的弊端,又達不到聖賢們的克己復禮城俯,更不知跟隨一派死心塌地,連官場的基本遊戲規則都不懂,何以在官場上混?政治上沒有靠山,縱然你再有才華、再有天大的本事,在官場上也難以吃得開。

  可惱的是,蘇東坡在官場上吃了那麼多的虧,仍然沒有悟出點什麼條條道道來,差點掉了腦袋,可依然醒悟不過來,致使一生貶謫,命運悲慘。

  蘇軾貶謫惠州一居三年餘載,人已六十出頭,雖政治上官位的級別降下來了,沒有什麼實權,但生活待遇並沒有降低,況且也沒有剝奪他的寫作權,對他的生活問題也不追究,算得上是寬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