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48章 得失之兆(4)

 “上了戰場,瞬息萬變,不能事事顧全。至少所有能掌握的,一定要確保萬無一失。”

 說到這,沈尹戌苦笑。“華元好心犒勞將士,本為激勵軍士同心協力破敵,卻一邊做著招惹仇恨的事,豈不是給己方拆臺洩氣?所以,凡作戰一定要熟知全面,做好萬全準備,知己知彼,謹慎謙虛。”

 “這位元帥,驕傲自大,無法預見自己行事隨意可能造成的惡果。即使到了戰場,察覺到御手的行為,已經無法阻止。”沈諸梁評價道。

 “從他一心作弄御者,便知他的剛愎自以為是,哪裡會去預見?”沈尹戌說道:“知始、知終、知中,如果不知始,至少能知終還能挽救,到了知中,則是時靈時不靈,畢竟,事情的發展許多時候是不由人的。”

 “故智士賢者千方百計、用盡心力探求存亡治亂的根源,集大功大德大治於一身的周公,吐哺握髮,勤勞國政,猶不能避“管蔡之亂”。”沈尹戌感慨萬千,“何況我等凡夫俗子,肉眼凡胎,智力手段平平者。”

 “話雖如此,絕不可妄自菲薄。”沈諸梁笑著說道:“但有心,有一分就使一分力,總比閉目塞聽,畫地自限強上百倍。”

 “說得好!”沈尹戌看向兒子,眼裡滿是欣賞。“人有三六九等,智有賢愚,雖然如此,智者一旦固執己見自命不凡,可能造成的危害比愚者不作為更可怕。”

 “並非才高者才會自作聰明,自以為是似乎是人之通病,也不知有何妙方可醫治好?”說著,沈諸梁低頭陷入沉思。

 “靈丹妙藥恐怕難尋,我的手上倒是有幾副藥引。”沈尹戌故意只說一半。

 “有總是好的,請爹不吝教誨。”沈諸梁一臉好奇。

 “某甲與某乙為鄰,甲的院子種著一棵梧桐樹,已然乾枯,似有重病,難以迴天。一日,兩人相遇,乙對甲說,梧桐枯樹,既已無用,不如伐之。甲點點頭。梧桐樹被伐後,乙求為柴燒。甲十分不悅,感嘆道:‘鄰人用心險惡,豈可與之為鄰?’”

 說完,沈尹戌看向兒子,期待他的看法。

 沈諸梁迎視父親,緩緩說道:“梧桐樹本已枯萎凋零,無論被伐棄之,或是當作柴燒,都不能改變它已無用的事實。如果他欣欣向榮,乙就算提議將它砍伐,甲也不會同意。之所以被伐,話由乙之口說出,其實是說中了甲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