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69章 正終勝邪(1)

 楚國

 果真不出所料,楚昭王初立,吳國如聞到鮮血的蒼蠅,馬上動起來。

 這不是吳國人第一次做這樣的事。

 公元前560年,楚共王病逝,年僅二十歲的楚康王即位。就在前一年,吳王壽夢去世。新任吳王諸樊野心勃勃,躍躍欲試。聽聞楚王去世的消息,他立馬下令,揮師西進,進犯楚國東部的吳楚邊境。

 得知吳國來犯,楚共王派時任楚國大夫、神箭手養由基為先鋒,司馬子庚領兵迎敵。

 養由基自小就有射箭天賦,百步穿楊,百發百中。“鬥椒之亂”一開始,楚莊王一方處於下風。莊王命人張榜招賢,養由基請為前鋒。上戰場後,他一箭將鬥椒射死,叛軍登時大亂,很快就潰不成軍。

 晉楚“鄢陵之戰”時,楚共王被晉國將領呂錡(其父是智迎士會的魏壽餘,其子是千古名篇《呂相絕秦》的作者呂相。)射傷一隻眼睛,養由基臨危受臨,被派上戰場。

 很快,養由基就立下一功——一箭射中呂錡的脖子,呂錡當場斃命。養由基上陣前,楚王只給了他兩枝箭,射完一箭,他拿另一枝箭向楚王覆命。

 從此,養由基名震楚國,被封為大夫。

 此番臨危受命,養由基再次衝在最前線。在他看來,吳軍之所以敢來偷襲,就是料定楚國忙於國喪,疏於防備,可以藉機討便宜。

 為了粉碎吳國的美夢,經驗老道的養由基和司馬子庚定下計策——司馬帶人在吳軍必經之途設下三處伏兵,養由基則負責打前戰,招搖誘敵。

 結果,兩軍在庸浦交戰,吳軍誤入楚軍的伏擊圈,潰不成軍,將領公子黨被俘。

 次年春,原本定好在向地舉行的諸侯會盟如期舉行。盟會由晉國負責召集,魯、齊、宋、衛、鄭、吳、曹、莒、邾、滕、薛、小邾國的國君或執政參會。

 此次盟會的議題本是為吳國策劃討伐楚國,因為吳國趁楚國國喪興兵,時任晉國中軍元帥、盟會主持士匄十分惱怒。當著各諸侯國的面,數落吳國無理悖逆,違備倫常道德。

 儘管吳國大夫聲稱自己是戰敗一方,損失慘重,希望能夠得到各諸侯的援助,興師報復,仍然被拒絕。

 國喪乃國之大慟,天大的怨恨都應擱置,何況是無事生非,只是想掠奪侵佔。

 從前,得知晉文公去世,秦國就曾出兵討伐晉國的盟國鄭國。晉國大怒,打破重喪不出兵的原則也要給秦國以教訓,可見這一信條是中原諸侯不可逾越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