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69章 正終勝邪(1)

 或許是距離華夏文明比較遠,楚國、吳國對這些原則信條置若罔聞。尤其是吳國。

 這一次,吳國故伎重施。

 吳王僚命兩個弟弟——公子掩餘、公子燭庸率師包圍潛地,並派州來季子到中原聘問,觀察諸侯的反應。

 季子即公子季扎,是吳王僚的小叔。從前,他被封在延陵(今江蘇常州、江陰一帶),稱延陵季子。四年前,為爭奪淮河流域的控制權,吳國與楚國為首的七國聯軍在雞父作戰。結果,吳國獲勝,州來(今安徽鳳台、壽縣一帶)歸吳。

 吳王僚之所以把小叔的封邑遷至州來,乃是出於軍事上的考量——作為吳國在淮河流域的前哨,由自家人駐守,萬無一失。也因此,延陵季子改為州來季子。

 楚國與吳國交手幾十年,對這個鄰居兼敵人太瞭解了。他們提前做足準備,尤其是針對吳國的策略戰術,早已有了應對之策。

 楚國共派出四路人馬應戰:莠尹然、工尹麇領兵奔赴潛地;左司馬沈尹戌率領都邑親兵加上王馬的部屬增援部隊,與吳軍在窮地相遇;令尹囊瓦帶著水軍抵達沙汭;左尹伯宛、工尹壽領兵後至,增援潛地。

 吳軍到達潛地後,被各路趕來的楚軍從東、西方向合圍,進退兩難。

 此次,楚國投入的兵力比吳國多,照理應是勝券在握,信心十足。無奈近年來兩軍交戰數次,楚軍都失利敗北。所以,即使場面佔優,他們也不敢輕易對吳軍發起進攻。結果,誰都不敢輕舉妄動,戰事相持,兩軍對峙。

 相持月餘,忽然傳來一則驚人的消息——吳國發生內亂!

 此時,楚國令尹囊瓦率領的水軍並未遭遇吳軍,於是早早撤回。包圍吳軍的只剩下三支隊伍,左尹伯宛成為戰場上的最高指揮官。

 趁著吳國軍心不穩主動出擊速戰速決,或是等吳軍躁動起來急於突圍時再行動,考驗著這位指揮官。經過和其餘幾位將領商量,大夥一致認定,還是主動撤軍為妙。

 於是,楚軍撤回,一場危機解除。吳軍則匆忙返國,應付不知如何的政局。

 歸國不久,本來風平浪靜的楚國政壇,忽然掀起巨浪。

 事情的開端源於一件小事。

 有一名叫鄢將師的武將,入圍了軍中的升遷考核。他的箭術、刀法、騎馬各方面都名列前茅,但是這個人有個汙點——從前曾經因為執行軍法過於嚴苛,打死了一名無辜的軍士。

 這件事雖然已經過去許久,翻查記錄時卻被提起。幾經考察,他被列為不合格,升遷希望落空。另一名跟他才幹相近,在軍中頗有人緣,執法寬嚴有度的將領得到了空缺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