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27章 懷璧有罪(3)

 聽完中行寅一翻層層遞進有理有據的說辭後,士鞅十分驚訝。在他印象中,中行寅並不擅長言辭。兩人在一起商討政事,談論時局,他總是沉默不語,很少發表意見。出謀劃策的都是士鞅,中行寅照做便是。上一次鑄刑于鼎也是士鞅授意,中行寅拉著趙鞅,負責執行就是。

 士鞅沒有馬上答應,他想了好一會兒。畢竟,這是君主已經應承下來的盟會。盟會的主題已經商定好,就是要號召各諸侯討伐不仁,扶助弱者,對抗蠻橫的楚國。

 這個時候反悔,君主置於何地?晉國顏面置於何地?如果盟會還沒開始,士鞅自問絕對有能力阻止這次集會的召開,可是現在?他猶豫不決。

 中行寅見狀,心中焦急,腦袋飛快運轉,表面卻不動聲色。過了一會,中行寅表情凝重的請士鞅回憶,最近五十年,晉楚對戰中,晉國何時有過絕對優勢,取得過決定性的勝利?

 士鞅想了好久,終於想到五十年前的晉楚“湛阪之役”。

 印象中,那是晉楚最後一次正面大規模的對戰。那次戰役,由中行偃和欒黶率兵攻楚,楚軍大敗,晉國進入楚國方城,算是歷史性的大勝楚國。

 從那之後,兩國只有你攻我退,你來我往的小打小鬧,再沒有大規模對陣。而且在那之後不久,兩國就簽訂了弭兵協議,停止征伐。

 中行寅提醒士鞅,就是想告訴他,晉國對楚國並非如外界以為的可以輕鬆得志。他讓士鞅想一想,假若晉國真的有壓倒性的優勢,為何不在“湛阪之役”後乘勝追擊,爭取更大的勝利逼楚國繼續收縮?反而在不久後主動提出和平的主張?

 除了時任執政趙武愛好和平之外,晉國已經疲於奔命,國力被拖累,不想再戰不願再戰恐怕才是迴避不了的根本原因。

 士鞅聽罷,低頭陷入沉思。晉國與楚國休戰四十年,四十年中,有個顯而易見也是士鞅樂見其成的變化——趙武去世後,卿族勢力進一步增強,相反,公室的影響力在進一步削弱。這其中,受益最多的當屬士氏家族,其次是中行氏家族。

 如果打破晉楚和平的局面,意味著晉國要發兵攻楚。儘管有諸侯助力,晉國是盟主,兵力錢財肯定是出得最多的。落實到各家,無論士氏家族還是中行氏家族,必定要有人統兵作戰。

 如果這是一場有勝算的戰役也就罷了,至少勝利是有戰利品的——楚國的賠償、俘獲的財物兵器等等。如果是一場沒有勝算,即使勝了,既對國家利益沒有具體好處,各卿族也無收穫的話,還有必要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