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27章 懷璧有罪(3)

 經過權衡利弊,答案已是昭然若揭——實在沒有必要為了個虛名引火燒身。

 贏或不贏,晉國挑了這個頭,楚國都會報復。未來,又會陷入晉楚糾纏不休的局面。這是士鞅不願意看到的,也不想牽涉其中。可是他是中軍元帥,如果楚國真的報復,他必須領兵上陣,繼續無意義的糾纏。

 今時今日的士鞅,他的腦袋非常清楚,他政治生涯裡的輕重緩急是什麼?

 輕的是公室利益,尤其是什麼霸主名聲號令諸侯,這些都是虛名;重的是騰出時間精力把自家實力不斷壯大,籠絡更多的人加入士氏的陣營,和黨羽一道把士氏家族的領地權力進一步擴張。

 中行寅的一番說辭,可說是目光長遠高瞻遠矚,令士鞅對他刮目相看。

 中行吳去世後,士鞅時常會有惘然若失的遺憾。想當年,他與中行吳的配合真叫天作之合——一文一武,一個謀劃方略,一個率兵征戰,兩家風光,一時無兩。

 中行寅的眼光見識跟其父相去甚遠,再加身為晚輩,在士鞅面前總有些底氣不足,唯唯諾諾。

 這一次卻不同。至少他的話比平時多,內容也算言之成理。最終,士鞅點頭表示認可。

 於是,史上規模宏大的諸侯會盟的主題被偏離——從各國一道討伐楚國變成重溫昔日盟友情,從殺氣騰騰劍拔弩張掉頭化身為一片和氣其樂融融的聯誼pArty。

 中行寅因為一己之私拼湊出的幾句緊扣時事的花言巧語,士鞅因為一族之前途寧願放棄國家信用的險惡用心包裹的“審時度勢”,兩者合力,晉定公一腔光復昔日霸主聲威的躍躍欲試,被迫中道夭折。

 諸侯各國各君各代表心情各異——

 無關是非者,例如邾國、莒國、曹國,國小力弱,為之稱快。本著能省則省的持國原則,不用出錢不用出兵,一場戰事消弭於無形,他們是樂見其成。

 同樣無關是非,鄭國、宋國、齊國的想法又不同。

 鄭、宋兩國是晉國的擁護者。晉國多年沒有組織諸侯會盟,各諸侯國之間強欺弱,大凌小,大有國在,兩國亦不能倖免,時常被裹挾其中。

 若是晉國能重拾昔日的雄風,他們便能繼續狐假虎威,做個二流強國,安穩度日,不失為好事一樁。

 所以,晉國出爾反爾,他們非常失落。

 齊國則不同。

 晉昭公初登大位,齊景公到訪晉國,兩位國君一起玩投壺遊戲。從那時起,齊國意圖稱霸的野心就露出端倪。之後的“平丘會盟”,齊國是被晉國威逼脅迫才勉強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