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28章 懷璧有罪(4)

 畢竟,信仰不需要依賴邏輯推理,不需要實證,只要心存相信,相信相信的力量就是。

 所以,從歷史成績來看,吳國屬於第一類——具備必勝的信心。

 本來就具備實力,再加唐國、蔡國兩支心懷怨恨的隊伍,見了楚兵,他們一定會奮勇力戰,一馬當先,何愁不贏?

 這樣反覆權衡比較後,孫武、伍子胥都對發動戰役給出了明確的態度——主戰!兩名高參都投了贊成票,討伐楚國便成蓄勢待發的箭。

 然而,擺在面前的還有一個問題——楚國的常備軍是吳國的近十倍。從前只是圍繞楚國的附庸小國或是徐國、州來等國,雙方投放兵力都差不多,吳國勝在搶佔先機,計謀橫出。

 今次卻不同。吳王的胃口很大,要去到楚國本土,深入楚國腹地,把楚國打得落花流水。這樣的目標,比以往要宏大得多,相應的,面臨的困難也是前所未有。

 深入楚國境內,侵佔楚國本土,楚國定會全力抗擊。到那時,吳軍不得不面臨以弱對強,以少對多。實力懸殊,又在楚國的地盤,吳軍的勇猛善戰是否還能一如既往的奏效?

 吳王、孫武、伍子胥對著地圖幾番指點標記,對此展開激烈的討論。列出吳軍的優勢,楚國的劣勢,從何處突圍,以何種方式,以何地作為首個登陸點,採用何種戰略,何種戰術,一一分析推演。

 對吳國而言,這是一個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重大決定。毫不誇張的說,它甚至關乎吳國的存亡興衰。畢竟,吳國崛起也才不到八十年,疆域人口兵力經濟跟楚國都不是一個量級。

 楚國是春秋時期的四個大國之一,不僅如此,還曾是中原霸主,一度與晉國分庭抗禮,難分高下。

 如果這場戰役打輸了,吳國的結局很可能是國土被吞併,成為春秋版圖上的陳跡。面對楚國,不舉全國之力,不拿七十多年的全副身家去搏,難道還能保存實力?憑攻打州來、徐國的那點兵力想要入楚國腹地,簡直是異想天開。

 既是賭上全部身家,贏則風光榮耀,輸則一敗塗地也是情理之中。所以,此役是隻能贏不能輸。

 對於野心勃勃的吳王闔閭來說,這是他篡位奪權後的最大規模的一次戰役。把楚國拿下是吳王闔閭長久以來的心願,從他還是上將軍時就有這個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