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28章 懷璧有罪(4)

 在孫武看來,楚國地域廣闊,盟國附庸眾多。雖有內部不合,更有如忠良不得用,邪佞當道等等有損楚國凝聚力的事件存在,楚國的國力仍在吳國之上。這是不得不面對的鐵一般的事實,必須承認。

 另一方面,自打吳王闔閭登上大位以來,吳國頻繁對楚用兵,內耗甚巨。對於國力尚在積累的吳國而言,休養生息,積蓄實力,靜待時機才是上上策。

 伍子胥也贊同孫武的看法,並在此基礎上提議三分吳軍疲楚。可以說,伍子胥的建議,既滿足了吳王意圖伐楚的部分願望,也算是成全了孫武所說的節省民力。

 就這樣,兩國維持在吳國佔據主動,楚國被不斷消耗的低強度的互動模式。

 唐侯、蔡侯的到來,除了他們的委屈和眼淚,更大程度上讓吳國看到了楚國的無理霸道,並從中窺探出這樣的可能性——是時候大舉征伐楚國了。

 由於在楚國呆了三年,兩位君王對楚國可謂是瞭如指掌。昭王的好大喜功,令尹的豪橫跋扈,楚國上空泛濫著自以為是的空氣,君臣上下的不合等等。一切的一切,吳國君臣聽在耳中,計上心頭。

 吳國君臣很驚訝,為了區區寶馬、玉佩、皮裘,楚國的軍政一*把*手——令尹竟將堂堂諸侯國君扣留三年,眼界之小,貪婪之甚,手段之狠,令人震驚。套用現代語言,知道楚國亂,卻不知道竟然亂得如此不成章法。知道楚王年輕,卻沒料到如此昏庸,放縱令尹如此。

 從吳國自身來看,經過六七年的積累,再加最近一兩年風調雨順,歲稔豐年,人民富足,一派治世景象。天時、人事都在暗示,吳國國運蒸蒸日上。與此相應,軍容整齊,軍士士氣高昂,人人以國家強盛為榮,伐楚的呼聲此起彼伏。

 如果要交手,回首雙方過往的交手情況,做一個大數據分析,才能估算此次征戰的勝算如何。

 從公元前584年,晉國派屈巫領著軍士、戰車,教會吳國人列陣、御射、駕車算起,至今接近八十年。這期間,雙方大規模的交戰十來次,其中,吳國取勝的有六七次,楚國打贏的有兩三次,再有就是雙方打平或是不戰而退。

 從結果來看,吳國明顯佔據上風。

 我們都知道,交戰成績很重要。

 假設甲vs乙,一共十次。如果甲贏八次,甲對乙則稱為有“必勝的信心”;如果甲贏五次,則被稱為有“必勝的信念”;如果甲只贏兩次,只能稱為有“必勝的信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