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31章 兵臨漢水(3)

 吳國自興起以來,至今將近八十年,歷經吳王壽夢、吳王諸樊、吳王餘祭、吳王夷昧、吳王僚,再到吳王闔閭。

 五世吳王勵精圖治,圍繞楚國的附庸盟國展開持續不斷的騷擾、偷襲、對抗、侵擾,終於來到這一天——傾舉國之兵,耗費全國之力,盡祖宗世代福廕積蓄,去往楚國本土與之決一生死。

 坐在窗前小桌,敲打這段文字,跨越兩千五百年的時光,想象自己就是吳王,背上的壓力可想而知。

 這是一次決定吳楚兩國國運的生死之戰,如果吳國取勝,可以預知,楚國雖不至於傾國,至少也是元氣大損,傷筋動骨。如果吳國失利,形勢更是不容樂觀且答案唯一——亡國滅種,灰飛煙滅。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吳王闔閭不只是野心家,更是個賭徒。他用盡心機,處心積慮的把堂弟誅殺,成功篡位。與楚國正面對抗是他夢寐以求的偉業,他隱忍多年為的就是這一天。他賭上祖輩積累的全副身家,放手一搏。

 雖然看起來他膽大冒進,卻不得不令人欽佩——他是不折不扣的勇士。向死而生,激勵奮進,於人、於國,都是躍層跳級的必經途徑。走過去,捱過去,海闊天空。

 大計已定,吳國將士便分頭行動,各司其職的忙活起來。

 先鋒貴在神速,所以揀選的都是年輕力壯體力驚人武藝過硬的兵士。三日後,三千五百名勇士組成的先頭部隊率先突破三關,一路暢通無阻。很快,他們又迅速南下抵達目的地——漢水東岸。

 漢水東岸出現大量吳國軍士!消息一經確認,楚國朝野上下頓時炸了鍋!

 年輕的楚昭王驚得下巴都快掉到地上!吳軍哪裡來的?他們逼近楚國到底意欲何為?為何事先沒有聽到一點風聲,難道他們是從天而降的?楚軍已經從蔡國撤退,吳軍也應當返國才對,為何卻選擇南下直逼楚國?

 已是燃眉之急,楚昭王急召一班文武大臣商量應對之策。

 “據探子來報,出現在漢水東岸的吳軍,人數大約為三四千。後續不知還有多少,難以預計。”大夫史皇說道。

 “三四千人大約是先頭,後續不日將會與他們會合。至於人數,吳國傾全國之兵,絕不會多於三萬。就算蔡國、唐國傾巢而出,也不過數千兵士,可忽略不計。”令尹囊瓦態度傲慢如常。

 “吳軍長途奔襲,軍士必定疲憊,肯定急於速戰。”左司馬沈尹戌說道:“我軍要反其道而行之,不急著與其對決。想辦法拖延對陣時間,時間越久,對我方越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