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38章 豈曰無衣(2)

 楚王究竟去了哪兒?哪個好心的大國會伸出援助之手?又是何人出這個頭,去往他國尋求援助,挑起事關楚國興衰成敗的重任?事情還得從楚昭王離開郢都後的行蹤說起。

 楚王先是渡過雎水(今湖北沮水),跨越長江,進入雲夢澤。入睡時,遭到盜竊襲擊,幸好貼身侍衛機靈,捨命相救,替他擋了一戈,算是逃過一劫。

 受了驚嚇的昭王不敢繼續逗留,迅速離開此地,往鄖國(今湖北安陸市一帶)而去。

 鄖國是王室宗親若敖氏鬥辛的封地,時任鄖公斗辛是鬥成然的兒子。若敖氏被滅後,鬥氏在朝中已無足輕重。楚靈王繼位後,直接把鬥氏的封邑侵奪,鬥成然只做到區區一名郊尹。父親臨終時交待,要其安心守職,一心一意侍奉公子棄疾。鬥成然遵父命,潛心養晦,蟄伏待機。

 功夫不負有心人,鬥氏的卦沒有占卜錯,眾公子率兵起事反叛楚靈王,鬥成然也帶領鬥氏入郢都。楚靈王自殺後,公子棄疾用計逼迫兩位兄長——公子比、公子黑肱自殺,昂然進入王宮,輕取大位,是為楚平王。

 作為楚平王的忠實擁躉,鬥成然被委以重任擔任楚國令尹。令尹為眾官之長,執掌軍政大權,鬥氏遠離大位甚久,鬥成然可謂是若敖氏的中興者。

 然而,好景不長。窮人乍富,狗穿皮褲,趾高氣昂,貪心不足,惟恐時不我待,攬權斂財是分秒必爭。很快,鬥成然被他人告發。平王得知後勃然大怒,當即下令將其處死。

 昭王來到鄖國,鬥辛弟弟鬥懷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殺死昭王,替父報仇。父死子繼,平王殺死父親,平王的兒子落難恰好落在自己手上,此仇不報,怎麼對得起父親?

 昭王可謂命運多舛。不是被強盜相中就是被父親的宿怨連累,處處埋伏殺機。此次更甚過上次。畢竟,盜賊之患純屬意外,只要小心護衛即可。這次危機來自自己人,毫無防備,危險更甚。

 一個是君,一個是臣,驚魂未定的昭王見到臣屬,只會鬆了一口氣,以為已經安然無恙,不必憂心吳國的追兵。怎會預料到對方竟有弒君之心?除非鬥懷主動收手,否則楚昭王必死無疑。

 危急關頭,身為宗族之長的鬥辛站了出來。他勸說弟弟,當年父親被殺,乃是因為觸犯律法,君王的處置並無不妥。更何況,君王的意志代表天意,怎能違備?此時國難當頭,君王遇險,更要上下一心。如果只想著報私仇,這是趁人之危,非君子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