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41章 重返郢都(1)

 吳王諸樊繼位後,一直謀求遷都,以策安全。左右比較,反覆權衡之下,選擇了淹君地(今江蘇常州淹城地區)作為過渡。此地曾是奄國難民逃亡定居地,地處吳越統治的薄弱之地,正好可以躲避楚國的威脅,暫時保得安全。

 從諸樊到餘祭、夷昧、吳王僚共四世國王,吳國都城都設在此地。

 直到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篡位成功。伍子胥被任命為相,總理內外事務。除了出色的作戰指揮能力,伍子胥對治國築城也有獨到的見解。

 一上任,他就對吳國的都城選址提出異議,認為要壯大國勢必須另立城郭。淹君地水域複雜,整座城被數條河隔斷,顯然已經無法匹配吳國稱霸中原的宏大藍圖。

 就在這一年,伐楚歸來後,伍子胥開始主持修築新都城。他將地址定在今天常州的雪堰鎮,率師掘地挖土,親自監督,日夜營造,終於落成。這座城以吳王闔閭的名字命名,後世稱為闔閭城。

 從那天起,吳國曆史上最有作為的君王的事業在此書寫。

 伍子胥親自設計督造的這座城池,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功能齊備製作精良——文武兼備卓爾不凡者之所以鶴立人群,乃是因為他們為人行事都力求盡善盡美。

 這座城具有軍民兩不誤的特點——既滿足了軍事防禦的需要,又能兼顧百姓日常的使用。所以,越國人雖對吳興兵,並沒有造成吳國的實質損傷,城池堅固立了大功。

 雖然如此,事情本身的影響卻發人深省。

 越國本是在吳、楚夾縫中生存的小國,類似於在晉、楚之間來回搖擺的鄭國。以吳國的蠻橫強大,越國竟敢主動宣戰,可見此時的吳國本土有多虛弱。城池雖厚,兵卻不厭詐,如果大軍不及時回防,恐怕越國真會長驅直入。

 正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後院起火還未有對策,前方的堵截已在路上——秦國左、右庶長率領五百乘(注:依據當時的情況,此處的1乘=10卒,所以,秦國共派出精兵五千援楚。)日夜兼程,不日即將抵達郢都。

 火燒眉毛的事設為優先級,迎戰秦楚聯軍成為吳國的當務之急。

 秦國人十分謹慎,畢竟人生地不熟,作戰對象也是頭一回見。出於保存實力,出戰必勝的戰爭理念,秦國人要求楚國務必將吳兵引來打一戰。

 於是,楚兵上前挑戰,很快便與吳軍展開激烈交鋒。秦軍全線押後,將領們還特意爬到險峻陡峭的山頂,居高臨下觀察整個戰役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