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43章 重返郢都(3)

 法國佔領莫斯科的時候,是以多勝少。俄國把法國人打跑的時候,他們是發動了民兵在內的約九十萬人參與了戰鬥,仍是以多勝少。

 “柏舉之役”中,吳國佔領郢都時是以少勝多,打了楚國個措手不及。待申包胥請到秦國的救兵加上楚國的殘餘軍隊,聯手把吳軍趕出郢都,變成了以多勝少。

 再者,吳國戰敗和法國戰敗的原因也不盡相同。

 吳國之所以沒有笑到最後,乃是驕傲無禮缺乏長遠的眼光,被勝利衝昏頭腦,不思進取,沒有據郢都擴大戰果的深謀遠慮。

 法國之所以在莫斯科折戟沉沙的原因比吳國複雜得多。一是戰線太長,補給消耗巨大;二是莫斯科的天氣難以適應,水土不服,軍士戰鬥力被削弱;三是俄國的堅壁清野戰略逼得法國本已舉步維艱的補給更是雪上加霜。

 除此之外,還有別的原因。比如——

 法國佔領莫斯科後以為大功告成,士兵變得懈怠。與此相反,俄國人退守後卻時刻不忘收復失地,不斷的召集人馬積蓄力量。一進一退的結果是——法國在日復一日的消耗人心士氣力量,俄國卻在不斷的凝聚人心實力。結果自是不言而喻,俄國越來越主動,法國越來越落入下風。

 從這一點上來看,先發制人者,未必能制人到底,與之相應,後發制於人者,也未必一敗塗地。

 在血腥殘酷的戰爭中,撤退放棄未必就意味著認輸。在保全實力的前提下暫時退出風暴圈,冷靜下來仔細謀劃,強過頭腦發熱的匹夫之勇。

 顯然,跟楚國相比,俄國戰鬥民族的戰略戰術更成熟多樣。他們是半主動半被動的撤離莫斯科,楚國則是被打得抱頭亂竄走投無路不得不敗走他鄉。

 俄國人憑藉自己的聰明機變讓不可一世的拿破崙嚐到了畢生最大的失敗,保衛了自己的家園。相形之下,楚國卻遜色許多。依靠申包胥死乞白賴忠君愛國的一腔熱忱,打動秦哀公,藉助秦國的兵力收復失地,楚人重歸家園。

 當然,同樣是被驅離,吳國和法國的結局也不盡相同。戰役結束,法國的歐洲大陸的霸權夢算是踢到了鐵板,止步於此。與此同時,法國的同盟紛紛內訌,奮起反抗。

 吳國的結局卻不然。以區區三萬兵力把傳統大國打得國王棄城而逃,這一彪炳戰績足以閃耀霸主缺失的春秋末年的天空。楚國遭遇空前重創,更令吳國的戰鬥力震懾諸侯。從此,吳國正式成為中原爭霸最強有力的競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