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50章 力排眾議(2)

 “這位老臣可不是一般人,他可是蜚聲衛國的三朝元老——公叔文子。”董安於補充道:“衛國與魯國都是姬姓,一向和睦。當年魯昭公被‘三桓’驅逐,衛侯為之痛心不已。為此,他還特意將先祖的寶龜、舒鼎作為賞賜,號召有識之士助魯昭公返國。”

 “所以,公叔文子便以此事為例,勸衛侯不能因一時之忿掩蓋過去之德。”趙鞅說道:“尤人之效,非禮也——說得好!魯國既無禮在先,衛國實施報復,就是以牙還牙。如此一來,前恩盡廢不算,冤冤相報不知何時能了。”

 “公叔文子的意思是——待陽虎自行瓦解便是,衛國只需袖手旁觀即可。”董安於頻頻點頭,說道:“等待四年,終於如願以償。”

 原來,此時的陽虎已被趕出魯國,四處流亡。

 “只是沒想到如此之快。”至今,趙鞅仍難以置信,“畢竟‘三桓’都聽命於他,又有眾多黨羽擁護,又兼頗有時日,勢力強大。”

 “陽虎之能,不過恰逢其時,論實力,根本無法與‘三桓’抗衡,尤其是季氏。”董安於緩緩分析道:“從前魯昭公之所以有國難返,不也是因為季氏深得人心,又與孟孫氏、叔孫氏團結一心,休慼與共?”

 “的確如此。”趙鞅點頭說道:“聽聞此次也是三家聯手把陽虎打跑了。”

 “正是。”董安於說道:“陽虎在魯國執掌國政三年,黨羽越來越多,威望也累積了不少。依附於他的人既嚐到了權力的甜頭,便想更進一步,勸陽虎乾脆把季孫斯殺掉。一旦季氏倒臺,孟孫、叔孫氏便不攻自破,從此魯國便是他們一夥的了。”

 “經過幾年的經營,陽虎身邊聚攏了不少人,大都非富即貴,也難怪他的野心越來越大。”趙鞅補充道:“季孫斯的弟弟季寤、季氏的族人公鋤極、季氏費邑邑宰公山不狃、叔孫氏的庶子叔孫輒、叔孫氏的族人叔仲志五人,皆是大族之後,偏偏又不得志,想來定是他們慫恿所致。”

 “本就一路貨色,因緣逢時,沆瀣一氣,自以為無人能敵,顯然還是高看了自己,低估了‘三桓’在魯國的影響力。”董安於語含諷刺。

 “想來應該是陽虎等人謀劃時,‘三桓’已經嗅到危險,未必如事後傳說的是提早截獲了消息。”趙鞅分析道:“這一天終究會到來,畢竟,將‘三桓’瓦解並取而代之的誘惑太大了。”

 “‘三桓’雖知危機四伏,對方何時發難卻不知。估計是他們太過囂張,不小心洩露了消息,有心人報與‘三桓’,才使其得以提前準備。”董安於想了想,說道:“傳聞祭祀那天,陽虎驅車在前,季孫斯在後,左右都有刀斧手。明眼人一看便知,這不是保護而是挾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