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15章 亟治之難(3)

 今日的趙鞅十分浮躁,對一向尊敬有加、如父如師的董安於十分無禮。董安於的提醒在趙鞅看來,處處都是質疑他對趙氏的掌控能力。他跟叔叔趙午不親是鐵一般的事實,正因為如此,他才想借五百人質拉近跟他的關係。他正在努力達成目的,為何董叔卻一味潑冷水?

 察覺到趙鞅的不快,董安於也不好再堅持,只得輕聲說道:“無論如何,請將軍一定要三思而後行,謀定而後動。”說完,董安於悄悄退了出去。

 兩人的分歧顯而易見。董安於擔心的是邯鄲氏背後的利益糾葛,趙鞅則單純的把此事劃定為趙氏的家事。如果說董安於是旁觀者清的話,趙鞅則是當局者迷。

 拋開兩人的立場,試著從邯鄲氏的角度解讀這件事。

 假如趙午把人質送還趙鞅,趙鞅一定會拿人質大肆宣揚要脅衛國。有齊國做靠山的衛國,不再忍氣吞聲,反而會遷怒於邯鄲氏。本來邯鄲就屬衛國,不過是從前國弱力小被晉國搶佔,如果能借此搶回對衛國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一旦齊衛聯軍對邯鄲發起攻擊,晉國肯定不會坐視不理。可是,從絳都到邯鄲距離遙遠,遠水救不了近火,等到救兵到時,恐怕邯鄲父老已身陷戰火淪為俘虜。即使人能安然無恙,難保城池破敗,財物受損。

 邯鄲氏的根據地若是毀了,後代子孫如何自立?這是出於現實利益做出的決定,絕非故意跟趙鞅對抗。所以,五百人相當於邯鄲的護身符,既能增強邯鄲的經濟軍事實力,也能與齊衛保持良好的外交關係,一舉兩得。

 當然,想留住五百人質壯大自己的實力也是重要原因。農業社會,勞動生產率低下,無論發展生產還是保家衛國,青壯年都是緊俏資源。對邯鄲小小一邑而言,五百人不是小數目。

 再者,五百人在邯鄲已經服役三年,說不定有些已經成為發展建設邯鄲不可或缺的人才,甚至能力過人的已經成為某一領域的帶頭人。得之易,舍之難,何況是白給的。突然要拿走,如同剜心割肉,怎會輕易鬆口?

 當初趙午之所以答應得爽快,估計也是腦袋一熱,不及細想。經族中長老兄弟七嘴八舌一提醒,頓時反應過來。大家頭腦風暴集思廣益,終於拿出了最滿意的方案。很顯然,趙鞅非常不滿意,甚至可說得上是震怒。

 衛國巴掌大的諸侯國,竟敢出爾反爾。雖然如此,畢竟是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再小也是晉國國君掌管不到的地域。邯鄲卻不同。拋開姓趙不提,小小的邯鄲大夫憑什麼跟堂堂中軍佐叫板?再說大家是一家人,宗主在此,自可號令全族,違抗命令,豈不是故意挑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