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18章 形勢惡化(2)

 共識既已達成,智躒便帶著提案找到晉定公。

 晉定公一聽,登時目瞪口呆。同一件事情的性質在不同人眼中竟有天壤之別,這個認知震驚了晉定公蒼白的大腦。

 一開始,邯鄲氏被認定為忤逆宗主,趙鞅殺趙午乃是行宗主之事,解決不服從的族人,屬家務事。之所以派兵圍邯鄲,因為趙午任職大夫,而趙鞅是卿,忤逆上司是大罪,可殺可剮。

 隨著兩大家族的輪番遊說,趙鞅殺趙午變成卿族恃強凌弱,不經國君允許濫殺大夫,屬於故意製造事端,居心叵測。待兩家人馬殺到,趙氏沒有乖乖認命投降反而奮起反抗,實為抗命。最後再逃到晉陽城據城以守,事件便升級為趙鞅帶頭的反政府武裝與政府軍對抗,趙鞅便坐實了謀反罪。

 到了智躒口中,兩大家族竟成謀反的主謀,趙鞅成了受害者?憑什麼?

 智躒是這麼解釋的——士氏中行氏討伐趙氏並未徵得國君同意,謀反罪無疑。

 晉定公不作聲。當時的情勢,兩家喋喋不休,吵個不停,晉定公不勝其擾,只得默認。

 怕晉定公為難,智躒找了個臺階給他下——既無書面下令,也無口頭的命令,家兵私自集結就算違反律令。何況真要討伐趙氏,前有國君派籍秦率領的軍隊,把他們調去就好了,何必要自家人馬?顯然,士氏中行氏是包藏禍心,以勢凌人,達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晉定公一想,嗯,藉口找得不錯。可是如果就這樣把鍋全甩在兩家身上,還是有些仗勢欺人,有失公允。趙鞅殺趙午難道就完全沒有過錯?答案是否定的。

 所以,各打五十大板才對——要說錯,兩家都有錯。

 智躒心中竊喜,他等的就是這句話。

 韓魏兩家提出力保趙鞅時他答應了,其實是不情不願。他提名兩人入卿,韓魏兩家沒有反對,已經給足了他面子。如果全部是他一人說了算的話,顯然太過霸道。

 既然國君也說趙鞅有錯,智躒就順水推舟,優化方案——既是三家都有錯,乾脆一併驅逐,國家得以安寧,禍亂就此平息。

 晉定公又犯難了。一日逐三家?他下不了這麼大的決心。

 箭已在弦,只差臨門一腳,智躒不得不再接再厲。他謊稱韓魏也同意他的做法,這是三家商議過後做出的決定。

 晉定公一聽,三家都同意?如果是這樣,他好像也只能同意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