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29章 內外合力(1)

 對吳國而言,趁喪發難不是第一次。早在吳楚爭雄時,吳國就曾在楚國國喪時對其發動偷襲。

 這一次也不例外。吳王闔閭(曾經的公子光)認為這是報復越國的好時機,於是毫不猶豫的加以利用。

 得知吳王率師前來,越國新任國王勾踐立馬率軍迎戰,兩國軍隊在檇(音‘醉’)李(今浙江嘉興)展開較量。

 說起此地,兩軍都不陌生。

 十四年前,也就是公元前510年,越王允常剛剛繼位。此時的允常正值壯年,野心勃勃,準備大施拳腳,做一番鴻圖偉業。無奈當時的越國地小國弱,必須先讓自己變得強大,才有可能對外擴張。

 於是允常大力整頓內政,發展生產,經濟增長後又擴大軍隊,操練軍士。漸漸的,整個國家朝著國富兵強的方向緩緩推進。

 當時的吳國,吳王闔閭篡位成功僅四年,正是摩拳擦掌勢氣正盛的時候。聽聞越國在蓄積實力,吳王決定出手遏制越國的發展。師出須有名,思來想去,吳王以越國不從其伐楚,跟其不是一條心為由,出兵討伐。

 越國和吳國是有盟約的——越國年有貢奉,求得吳國不進犯。吳王伐越,其實是吳國背棄盟誓在先。無奈吳國實力強大,又有兩大軍師奇謀在先,有理也擋不住堅兵利器。很快,越軍便敗下陣來,以負告終。

 那一次,吳國擊破檇李,大肆掠奪之後揚長而去。

 這一次,相同的地點雙方再次相遇。

 要論兩國實力,跟十四年前一樣,無論經濟軍事,吳國都在越國之上。若論領導者的威信,吳王闔閭在位十八年,上下信服。越王勾踐則是位置還沒坐穩,又逢國喪,人心浮動。

 按照這個邏輯推論,吳國應該像十四年前一樣,輕鬆取勝,再大肆侵掠一番,揚威洩恨。

 如同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卻非簡單重複,戰場亦如此。同樣的敵我雙方,同樣的地點,一樣的實力對比,結果卻大相徑庭。

 一開始,越王派敢死隊上前,企圖打散吳軍的陣形,趁亂出擊。誰知吳軍不上當,彷彿看穿越國的詭計,他們沉默冷靜,巋然不動。敢死隊再次上前,想要捉拿吳軍士兵,吳軍繼續保持陣型嚴整,越國半點便宜都討不到。

 無奈,越王勾踐只能另尋蹊徑。事後證明,這次行動的的確確是創舉——開創了春秋以來用滅絕人性的方式取得戰爭勝利的先河。

 越王再次派出兩次無功的敢死隊,排成三行,邁步朝吳軍逼近。他們把刀架在脖子上,一邊走,一邊說道:“吳、越兩國交兵,臣等違反軍令,在君王隊列面前未能建功,不敢逃避刑罰,謹自首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