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31章 內外合力(3)

 雖然有了遮風避雨的地方,暫時安全無虞,可是突圍時損失了不少人馬,急需外援。否則趙鞅休整過後再殺來,恐怕力不能支。

 很快,齊景公跟宋景公在洮地會盟,謀求營救士氏、中行氏的對策。

 話說宋國何時也成了齊國的盟友?史書上並無具體交待,只能估測大概情形是這樣的——

 公元前504年,宋國司城樂祁主動提出要聘問晉國,拉近兩國關係。因為率先與趙鞅會面,樂祁被時任執政士鞅以沒有正式向晉定公報備就跟大臣飲酒為名扣押。

 樂祁出身世族,在宋國擔任要職,深得國君信任。一直以來,樂氏都跟士氏關係密切。樂祁主動靠近趙鞅,有改換門庭的嫌疑,士鞅大為不滿,所以藉故懲罰。

 樂祁被扣三年,在趙鞅的努力下終於得歸,不幸卻死在歸途。

 於是,宋景公派人到晉國結盟,順道迎回樂祁的靈柩。

 由此看出,雖然晉國霸道無禮恃強凌弱,宋國仍一片痴心,忠心擁戴。

 距離樂祁去世已有五年,究竟是何時何事讓宋國選擇了背棄晉國?外因可以排除,除了晉國,無人能逼迫宋國改換陣營,除了楚國。可是,此時的楚國正忙於療傷復健,根本無心無力插手此事。

 所以,只能歸因於內政。

 “彭城之役”後,宋國成為晉國的忠實盟友,戴族則成為執掌宋國大權的強族。戴族的旗下有幾個大姓——華氏、樂氏、皇氏、老氏。

 “華向之亂”平息後,華氏的勢力大大削弱,幾乎可以說是完全退出了宋國的政治舞臺。在新的“六卿”(宋國跟晉國類似,國君之外,六卿執掌國政)名單裡,樂氏佔據三席,躍升至戴族第一大宗。

 表面上看,戴族仍然執掌大權,其實不然。六個席位裡,除了樂氏的三席,莊族佔一席,國君的兄弟親信佔兩席。數量上看,國君的心腹仍佔少數,權力地位卻高人一等。所以,戴族的影響力實際還是下降了。

 戴族是“彭城之役”後的最大贏家,正因為如此,宋國跟晉國一直是鐵桿盟友。戴族勢力變弱,宋國的親晉派式微,站隊轉向也是情理之中。再者,近年來晉國的一系列不得人心的操作,讓諸侯都冷了心,相信宋國也不例外。

 再加上樂祁的遭遇既可憐又無辜,反晉派一定會藉此大作文章。恰好齊國又頻頻暗示,猛拋媚眼,意志再堅定的漢子也會忍不住軟下腿腳,投向美人的懷抱。

 因為宋國的加入,士氏、中行氏的外援規模空前。各家很快達成共識,明確分工,協同出戰。為了彌補來不及支援朝歌的遺憾,齊、宋、衛、魯決定共同出兵,分別趕往潞地,幫助兩大家族對抗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