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37章 越王越事(1)

 吳國與楚國的爭鬥未歇,跟位於其南面的越國也時有摩擦。只是當時的越國力小國弱,跟吳國相比相去甚遠。

 既然楚國沒有機會,能不能去往他國?離楚國最近的兩國,一個是風頭正勁的吳國,一個是勢單力薄的越國,該如何取捨?

 彼時的吳國,吳王闔閭有野心有權謀,身旁也不缺智士賢人,比如伍子胥、孫武,都得到重用,成為吳王的左臂右膀。

 反觀越國,允常繼承父親夫譚的遺志,向中原看齊,努力發展農業、造船、紡織、冶煉,尤其是他認識到所處之地山有寶礦,水有靈氣,有鑄造寶劍得天獨厚的優勢。

 於是,他命人召集鑄劍師在會稽山打造寶劍。歐冶子是那個時代最知名最頂尖的劍師,被允常召見,奉命鍛造名劍。歐冶子不負重望,打造了聞名暇邇的五大名劍——湛盧、純鈞、魚腸、巨闕、勝邪。

 從此,越國憑藉擅長鑄造青銅寶劍揚名天下,越國也因國力增強,擁有堅兵利器,順利實現開疆拓土。自允常開始,越國也跟著楚國、吳國有樣學樣,僭越稱王。

 吳越相較,文種傾向於去吳國。經過多次大小戰事的洗禮,吳國已經證明了自己的實力。文種預料,吳國一定會成為繼齊、晉、楚、秦之後又一個霸主。

 范蠡卻不這麼看。

 范蠡認為,吳國國力雖強,無奈重任要職已被人捷足先登。伍子胥才智過人,膽識超凡,非常人能及,輕易無法取代。

 相反,越國雖弱小,這任越王卻不同以往,是位野心勃勃的君王。有人為他鑄劍增強軍士的戰鬥力,卻沒聽說有文膽智囊輔助左右。若是二人自薦,能得到機會為其賞識,將來必定大有可為。

 經過一番激烈的商討,最終,文種認可了范蠡的看法。兩位好友攜手來到越國,很快成為越王的左臂右膀。

 越王勾踐繼位後,父親留給他的財富也一併繼承,包括兩位遠見卓識的謀士。此時,范蠡已是上大夫,得知吳國蓄勢待發,他卻不贊同提前出兵。

 范蠡的理由是——兵者乃兇器,主動攻伐違天背德,強行奪取則是處事手段中最下等的選擇。策劃陰謀逆德背時,好用兇器,做末等決策,一定會遭到天帝的反對,不會有好的結果。

 勾踐卻認為,與其被動等著吳國來襲,不如發動閃電戰,速戰速決。跟吳國相比,越國的實力相差一大截,只有出奇才能制勝。上次越國能把吳國打敗,也是因為攻其不備,趁亂行事,打對方個措手不及。這次依葫蘆畫瓢,同樣可以以弱勝勝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