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38章 越王越事(2)

 從戰時的3萬人到只剩下5000人,只用了短短不到三天的時間。吳軍對越軍展開瘋狂屠殺,殺到手軟腿抖,殺到已經忘記是在殺人,而不是殺豬宰牛。

 吳軍越戰越勇,勢如破竹,越軍則是節節敗退,最後越王率領五千殘部退守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南)。吳軍將會稽(今浙江紹興)團團包圍,意圖困死越軍,滅除越國。

 會稽是越國的根據地,圍繞此地,越國祖輩辛勤耕耘,積極發展各項產業,積聚實力。此時的會稽,已經成為越國的都城,一國之重器寶物人口物產,盡在其中。

 都城已失,意味著被困在會稽山上的五千人馬已經失去糧食補給,會稽山已成孤島。除非吳國一念之慈網開一面,否則,越王絕無活路。

 眼看已是彈盡糧絕山窮水盡,越王勾踐對著范蠡聲淚俱下,後悔不迭。

 不愧是經天緯地的治世之才,面對如此慘境,范蠡處變不驚,先是一番曉之以理:“能保其身者,必定效法天道,盈而不溢;能夠平定危機扭轉乾坤者,一定知曉人道,崇尚謙卑;能夠節制事理的人,就會因時而變。”

 接著提出應對之策,“而今,要想求得一線生機,一定要對吳王謙卑有禮,派人送去重幣厚帛。如果吳王仍不答應,大王要親自前往事奉他,把自身也抵押給吳國。”

 如此卑微低聲下氣,豈是一國之王所為?無奈,形勢比人強。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如今的越王,不只在屋簷下,脖子都被別人卡得死死的,只要一用力,很可能就頸斷人亡。哪裡還顧得上國王的尊嚴面子?

 得到越王點頭,范蠡又提議,由文種去往求和。

 文種跟范蠡同是上大夫,不同的是,范蠡管兵事,他則掌文事外交。國難當頭,成敗在此一舉,文種義不容辭,毅然肩負起這項事關越國生死存亡的使命。

 去往吳國軍營的路上,文種一直跪在地上,一邊前行一面叩頭,言辭懇切,語氣哀婉。見到吳王夫差,更是痛哭欲絕。好容易整理好心情,終於把來意說清楚,“君王的亡國臣民勾踐命在下告訴大王的屬下:勾踐請您允許他做您的奴僕,允許他的妻子做您的侍妾。”

 吳王一聽,對方已經屈服,辭卑禮厚,目的既已達成,準備答應。

 侍立吳王左側的子胥立馬出言反對,“上天把越國賞賜給吳國,乃是天意,天意不能違備,不能答應求和。”

 吳王向來信任伍子胥,經由伍子胥出謀劃策,吳國一路披荊斬棘,戰果累累。既然伍子胥態度如此堅決,吳王也不好說什麼,於是揮手示意,回絕了文種的請求。臨行前還告訴文種,要他轉告越王,準備受死,以命祭吳國先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