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40章 越王越事(4)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句古老的諺語來自公元前四世紀的古印度。在此之前,華夏文明早已運用自如。比如任性的楚靈王,不就是樹敵眾多,激起他的敵人同仇敵愾抱團形成合力,被逼自殺?

 作為白狄的一支,鮮虞和晉國相互征伐不斷,可說是宿敵世仇。有意思的是,中行氏為了擴展其采邑,多次領兵討伐鮮虞。中行氏的名氣戰功,部分來自這片土地。而今,齊國竟能叫來他們對晉作戰,解救兩大家族,實在是匪夷所思。

 當然,鮮虞的目的肯定不是為了救中行氏或士氏。他們對晉國懷恨已久,無奈被打了太多次,實力越來越弱,不敢單獨前來。正是看中這一點,齊景公才把鮮虞召來。

 很快,齊國又跟魯國、衛國、鮮虞聯手進攻晉國。由於事發突然,聯軍還取得了小小戰果——佔領晉國棘蒲。

 這一年,兩大家族pk晉國,明顯是兩大家族佔了上風。他們的進攻地點分散,都是用小股兵力偷襲,把晉國弄得疲於奔命。最後只得抓大放小,只要不傷及根本,聽之任之,不做回應。

 晉國處在下風,最頭疼的莫過於主帥趙鞅。

 此刻的趙鞅,正休沐在家。他獨自坐在中庭,聽寒風瀟瀟。

 這是董安於走後的第三年。每年歲末,趙鞅都會去祖廟拜祭先祖,看望董叔。

 除了正式的祭奠弔唁寄託緬懷思念,秋末初冬,每當趙鞅感到寒意凜冽時,董安於自裁前夜那頓晚膳總會在他心底無數次的重溫回放——裡面蘊含溫暖、有殷切的期待、有叮嚀、有不捨、有隱晦的訣別。

 握在手中的是董安於的玉佩——這是他特意留給趙鞅的。其餘都遵照他的意思,有用的散發給貧民,有紀念意義的留給兒孫好友。

 董安於一生信奉儉以養德,勤以修身,除了為官所得的俸祿,幾乎沒有其他收入來源。他住的宅子是趙鞅替他物色華宅被拒後讓他自己挑選,趙鞅出銀子買給他的。

 除了出席各種場合必須的裝束配飾,董安於幾乎沒有多餘的彰顯身份的珠寶布帛。

 這塊玉佩的存在,還是因為他在反省自己的秉性弱點時候發現問題專門去打造的。這是他身上唯一的奢侈品。

 董安於天生就是慢性子,早年一直從事案牘工作,所涉事物很少有被人催促需要拼命趕工的,於是性情愈加和緩從容。這本是優點,應當引以為傲。

 當他謀劃轉換跑道棄文從武時,忽然意識到,自己性格的不緊不慢很可能成為短板。

 行軍打仗也好,平日操練也罷,講求的是令行禁止,守時高效。長官下令說是七日,七日內必須完成,說是今日完成,今日必須達成,不得遷延耽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