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39章 越王越事(3)

 楚國聯合陳、隨、許三國,發兵討伐蔡國,報復其背楚事吳。聯軍來勢洶洶,蔡國豈是對手?蔡侯只得早早把男女奴隸捆綁起來作為禮物,以示投降。楚國接受了蔡國的求和,但是提出一個條件:要求蔡國遷到長江以北、汝水之南,以便楚國佔有其田地,擴大疆土。

 強敵在前,戰事不利,蔡侯只得低下頭,承諾會遵照楚國的命令。

 楚國的目的已達,遂率師返國。

 楚國前腳剛走,蔡國又故伎重施,重新投靠風頭正健的吳國。這一次他們學乖了,請求遷到吳國,以求庇護。

 另一邊,陳國前腳剛隨楚軍伐蔡歸國,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吳國又找上門來。

 “柏舉之戰”時,吳國攻破郢都後,吳王召見陳國國君懷公,想逼迫陳國屈從。強大霸道的楚國,都城竟被攻破,楚王又倉惶逃亡,懷公被吳國的戰鋒震懾,想去面見吳王。

 陳國大夫逢滑勸諫懷公,不要應命。

 逢滑認為,雖然楚國戰敗,元氣卻未大傷。楚國遇到挫敗,其它國家也遇到過,並非從此一蹶不振,國破人亡。吳國雖然取得勝利,卻因連年征戰,屍骨遍野,民怨沸騰。沒有福德,雖有一時之利,長久看定是難以持續。

 再者,陳國與楚國結盟多年,若是輕易背棄,待楚國復甦,一定會被清算。

 經過權衡比較,陳懷公決定不改換門庭,繼續做楚國的盟友。於是找了個理由,說是身有疾病,不便出行,搪塞吳王。

 四年後,吳王又想起此事,又召見陳懷公。懷公畏懼,不敢不從,只得前往吳國。一見面,吳王二話不說,把懷公強行扣押。最終,懷公客死吳國。

 此時,吳王已由闔閭變為夫差,陳國國君也由懷公變成湣公。相同的是,吳國對楚國盟友的野心一如既往。

 陳、蔡兩國是楚國北面的門戶,也是北上的屏障,作為戰略要地,楚國一直很重視。兩國也因地理位置與楚國相鄰,努力跟楚國保持緊密關係以求自保。

 吳國想在淮河流域稱霸,陳、蔡兩國是志在必得。如今,蔡國對吳國已是死心塌地,不惜冒著被楚國清算的風險也要投向吳國,可見其懼吳之深。

 陳國因為不服從吳國已經犧牲了一位國君,仍未屈服。此時的吳國,剛對越國逞威,想乘勝追擊舊事重提。

 吳王夫差跟他的父親不同,他沒有先禮後兵,而是簡單粗暴,直接出兵伐陳。

 吳國一出,陳國震恐。不只陳國,連南方霸主楚國也是朝野震動。要知道,陳國只是諸侯小國,國小力弱,根本用不著興師動眾。吳國對陳用兵,有殺雞用牛刀的嫌疑,足見吳國暴虐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