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42章 快意恩仇(2)

 四月,衛靈公去世。

 按照衛靈公的生前口諭,其子郢被立為國君。公子郢是蒯聵的庶弟,溫良恭謹,是位謙和君子,足堪大任。不料,公子郢卻一再推辭,認為自己才不足以立國。他還提議,太子的兒子已經成年,由他繼承大位正合適。

 南子無奈,只得立蒯聵的兒子蒯輒為君,後世稱為衛出公。

 得知此事,趙鞅馬上做出反應。在他看來,不好好利用這個時機,恐怕日後再也找不到更適合的機會了。

 六月,趙鞅派陽虎把蒯聵送往衛國的戚邑。離開戚邑時,陽虎把蒯聵及隨行的八人化裝成衛國人,身穿喪服,假裝成去晉國迎太子返回都城。衛國人聽聞蒯聵歸國,奉國君之命發兵擊蒯聵。

 由於事先沒有預料到衛國人反應如此激烈,陽虎等人勢單力弱,只得打消入衛國都城的念頭,退居戚邑自保。衛國人也不追趕,退兵回城。

 趙鞅的希望再次落空。

 這一次,君位之爭的對象是父子。按照周禮,蒯輒已被立為國君,他的衛國國君的身份已然具備了合法性。蒯聵雖曾是太子,但他已經逃亡離境,失去了成為國君的資格。所以,兒子拒父親是合理合禮也合法的。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八月,齊國調集糧草,鄭國人負責押運,準備送給士氏。截獲情報,來不及調集大軍,趙鞅率領輕騎和部分戰車迅速趕往,意在截奪糧草,斷絕士氏的補給。遠遠就有探子來報,鄭國的運糧隊正在前方五里處駐紮,趙鞅命軍士緩行,駐軍戚邑鐵丘。

 據瞭解,此次鄭國所率軍士,皆是軍中精銳,大都勇猛精幹,個個能騎善射。相形之下,由於太過匆忙,趙鞅所率部,除了家兵,公室所屬並無幾人。無論作戰能力還是人數,後者都處下風。

 陽虎和蒯聵也來了,戚地還有蒯聵的部分親信舊部可供調遣,勉強算是多湊了幾個人。

 陽虎提議,由於我軍兵車少,應該先布好陣勢,遍插旌旗,以逸待勞,迎接鄭軍。對方不知我軍虛實,看到旌旗招展,軍容嚴整,必定心生恐懼。我軍可趁機發難,把他們打個措手不及,在士氣上搶佔上風。

 趙鞅一想,此計不錯,欣然採納。

 轉念一想,即使這個計謀奏效,對方總的人數仍在己方之上,趙鞅又變得忐忑不安。行軍打仗不是兒戲,而今大敵當前,氣勢就比對方矮了半截,何來底氣?競技場上的底氣只有一個——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