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42章 快意恩仇(2)

 人在惶恐無助時,通常會寄託於超自然的力量。今天如此,過去那個生產力落後對大自然認知十分有限的年代更是如此。

 趙鞅請人占卜。

 占卜有龜佔和蓍草卜筮兩種,通常認為第一種更正式更準確。龜佔就是用火燒龜殼,通過產生的裂紋判定吉凶。誰知老天爺偷懶,龜殼被燒壞了,黢黑一片,哪裡有紋路可看?

 趙鞅無奈,只得放棄占卜。看來此役是天意不明,只能依靠人事了。

 以少勝多的戰役,趙鞅雖未親身經歷,多少也聽說過。沒有強大的實力,只有依靠高昂的氣勢、蓬勃的勇氣、不畏懼死亡的血氣,才有可能贏取勝利。

 激勵將士,無非名利爵位。生死當前,任何長遠目標都是縹緲虛幻的,因為誰都不知道明天是否還有命。唯有美人錢財最實在的,在激發人的鬥志方面可說是立杆見影。越是庸俗的,越能簡單粗暴的催動人類內心潛藏著的獸性,把殺戮當成享受,把人命當作籌碼,換取成為人上人的門票。

 經過反覆思量,終於想到對策。面對眾位軍士,趙鞅發表了這樣一番戰爭動員——

 “士氏、中行氏違背天命,斬殺百姓,想在晉國專權,取代國君。從前,鄭國是我國的盟友,我們國君依仗著鄭國得到庇護。現在鄭國無道,棄君助臣,我們決定順從天命,服從君令,推行德義,消除恥辱,就在此戰。

 若能克敵,上大夫授縣,下大夫授郡(注:春秋時,縣大於郡,一縣約等於四郡。到了戰國則相反,郡大於縣。),士得田十萬畝,庶人工商可做官,奴隸重獲自由。

 若志父(晉陽被圍後,趙鞅自稱‘志父’)能戰勝敵人,免於問罪。若是戰敗有罪,就用絞刑把我誅戮。請以下卿之禮把我下葬——用三寸厚的桐木棺,不用襯版和外槨,用沒有裝飾的馬裝運棺材,不要歸葬本族的墓地。”

 趙鞅所說,大約分為幾層意思:

 1.我軍是正義之師,鄭軍則是逆德背天。此役是討不義誅禍亂,我們在道義上是佔據高點的。

 2.若能克敵,論功封賞授爵。

 3.如果打勝仗,榮譽獎賞為眾人所有;如果失敗了,責任歸趙鞅,本人甘願受罰。

 趙鞅的這段話,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具有超越時代的進步意義。

 他是第一個提出憑軍功授爵的卿大夫,尤其他還擔任晉國的中軍佐。春秋時期,禮樂雖壞,英雄還是要問出處,出身仍是決定個人升遷的重要因素。某些職務以上,為貴族世家壟斷,出身成為寒微者施展宏圖大志的攔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