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43章 快意恩仇(3)

 一番激動人心的戰爭動員,在出身卑賤的軍士心中激起驚濤駭浪。他們議論紛紛,半信半疑。幾經商討切磋交換看法,眾疑終於平息——將軍當著眾人的面說得慷慨激昂,還以性命作保,看來不可能是假的。

 想通之後,群情沸騰。眾人開始浮想聯翩——奴隸脫籍恢復自由身,庶人去從政,更有甚者,擁有良田萬畝,做大夫......這可是從前作夢都不敢想的啊......

 顯然,鼓舞士氣,激起軍士殺敵立功的目的是達到了。

 八月初七,趙家軍對陣鄭軍,戰役正式打響。

 趙鞅居戰車中央,郵無恤為其駕車,蒯聵擔任車右。一車當先,勇往直前。登上鐵(山丘名稱),舉目四望,皆是鄭兵,滿山滿谷,蒯聵嚇得腿腳發軟,摔下車來。趙鞅見狀,愁眉不展。

 箭已上弦,不得不發,身為主帥,趙鞅必須振作。他走下戰車,開始巡視隊伍。看到眾軍士個個面有難色,他清清嗓子,又開始一段簡短又勵志的動員——

 “畢萬,匹夫也。七戰皆獲,有馬百乘,死於牖下。群子勉之,死不在寇。”

 畢萬,出身卑賤,曾是晉獻公的車右,跟隨晉獻公征戰南北開疆拓土。因滅耿、霍、魏有功,被晉獻公任命為大夫,封魏地為采邑,後以魏為氏。經世代子孫經營,發展成為晉國六卿,即如今的魏氏。

 所謂七戰皆獲,指的是在畢萬參與的七場戰役中,皆有俘獲。被封為大夫後,畢萬有了良馬百乘,最後壽終正寢。所以,奮勇作戰,未必會戰死沙場,請眾位將士自勉!

 趙鞅的這番話,比之前的一段簡潔精練。沒有長篇大論,只有一例成功的案例——畢萬,平民,因作戰勇敢,封官晉爵,蔭庇子孫。

 越是危難關頭,將士需要的激勵就越簡單明瞭。趙鞅拿畢萬說事,把特殊性偷換成普遍性,目的是刺激軍士的大腦皮層,讓他們忘卻眼前的危險,自我暗示——他們也會跟畢萬一樣,功成名就,位高權重。

 一萬人中,只有一人封侯,將軍功成,9999人卻化為白骨被棄荒野。“萬骨枯”絕口不提,因為此刻只需“一將功成”。

 正如當下打著“直銷”之名,行“傳銷”之實的人頭營銷術。朋友圈裡發的都是某某開著大奔,走上人生巔峰,同時輔以圖片、視頻和犀利的語言震撼你的感官,刺激你虛榮躁動的心。開大奔的正是封侯的將軍,他的所得來自無數購買產品的“炮灰”“大冤種”的血汗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