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46章 臥薪嚐膽(2)

 很快,一攬子致力於把越國由弱為強的囊括內政、外交、軍事的大政方針開始實施。

 春秋的時針來到末期,齊桓、晉文、楚莊的身影已遠走,吳國正張牙舞爪。越國——這個被小霸王壓在地上暴打僅剩一口氣的小國,也在謀求發展壯大,報仇雪恥。

 日後一看,越國竟從替補躍升至主力,令人大吃一驚。其實,此時的越王,初衷不過是維持家業不敗,把過去三年受的窩囊氣給討回來。能把吳國打趴下,已經是終極目標。

 跟科技創新一樣,先是基礎學科發達,再來是擁有頂尖智商且胸懷抱負的科研人員為解開難題孜孜不倦,帶領團隊契而不捨。有一天,成果出來,發現除了所在領域之外,竟能在其他領域引發技術變革。可謂是有心栽花花亦成,無心插柳柳成蔭。

 日本有家企業名叫“味之素”,主要生產調味料,它之所以名聲鵲起緣於它的標誌性產品——1909年發現並申請專利的味精。

 到了七十年代,他的一名研發人員發現,製造味精的副產品有絕佳的絕緣性能,於是上報公司。企業老總一想,這個東西量很大,如果有效利用,說不定能為企業創造效益。

 為此,公司專門成立了幾人小組。經過集體智慧分析研究,他們判定,這項性能在半導體領域應該有運用機會。

 偏偏那時候,半導體的分工還不是那麼精細專業。於是他們找來專業人士,請他們想辦法如何切入市場。等到他們的技術成熟,市場也發展起來,到了九十年代,他們的產品——堆積膜終於被運用到芯片製造領域。

 今天,堆積膜已然成為半導體材料的重要組成部分,味之素也成為芯片製造領域不可或缺的企業。

 回頭一看,企業從事是是食品行業,哪會料到自己竟能跨越厚重的行業壁壘,深入到半導體的內部?從商業角度看,貿然切入自己不熟悉的行業,不僅難以成功,還會拖垮主業,令公司萬劫不復。這樣的例子在世界商業史上屢見不鮮。

 生產味精的“業餘小組”進入半導體行業,有其偶然性。同時,也有必然性存在於偶然性之中。如果沒有旺盛的好奇心,沒有商業企業最需要的為了追求效益挖空心思,為了提高哪怕一點效率也要百般測試的精神,他們也進不了半導體行業,更不可能分到一塊大蛋糕。

 回到越國,跟前四霸不同。它的地理位置,勾踐統治的時候,南面到句無,北面到御兒,東面到鄞,西面到姑蔑,不過方圓百里。跟楚國建土封國時差不多大小。那時候的楚王,估計也不敢想象遠離中原,四處山水阻隔,有一天竟能跟中原諸侯一逐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