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51章 塵埃落定(3)

 第二代:中行庚

 以下軍將入仕,與欒書關係密切,最高職位做到中軍佐。人生履歷比較平庸,無出彩之處。

 第三代:中行偃

 繼承其父的人脈,跟欒書結盟,準確的說因為年輕資歷淺,是欒書最忠實的追隨者。

 一生最重要的能名垂史冊(遺臭萬年)的事件就是——跟時任中軍元帥欒書共謀弒君(晉厲公)。

 人生如戲在他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樣是弒君,欒書以神秘失蹤終結人生,他則在晉悼公時升任中軍元帥。中行偃是中行氏的第二位正卿。

 第四代:中行吳

 以上軍佐入卿,去世時任中軍佐。性格剛毅木訥,最擅長領兵作戰。善戰驍勇,戰績赫赫。

 他的一生足跡最密集的地方是少數民族聚居的晉國北面邊地,最出名的戰果是恩威並濟消滅鼓國。

 中行吳馴服的地方,大都成為中行氏的封邑,為其家族強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亟治之難”爆發後,中行氏能支撐那麼久,全賴中行吳時期在這些地方精耕細作累積的實力。

 第五代:中行寅

 以下軍佐入卿,以上軍將之職終結其在晉國的職業生涯。

 中行寅見諸史冊有兩件大事:一件是和趙鞅一道徵鐵鑄刑鼎;一件是和士吉射一道對晉定公發動攻擊,最後被迫離開晉國,經過八年苦心經營,聯合齊、衛、鄭、魯反晉,最終事敗被迫奔齊。

 回顧中行氏家族的歷程,從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荀林父以大夫之名走上戰場,到公元前490年邯鄲投降,中行寅逃往齊國,中行氏的領地被四卿瓜分,一共142年的歷史。

 中行氏家族共出五名卿士,其中兩名正卿。從其任職履歷來看,皆為武將,尤其是中行偃、中行吳父子,更是有勇有謀,為晉國平戎對敵立下汗馬功勞。中行氏的子孫活躍在戰場,鮮有外交斡旋的事蹟,恐怕是家族傳承所致,代代因襲而成。

 這麼一個豪門世族,為何會以如此狼狽窩囊的方式告別政治舞臺?為何會因一人之過,將祖輩數代人苦心孤詣經營的大業拱手讓人?為何是中行寅?天時?人事?

 處在同一時空同一國境內的其餘四卿,面臨的天時都一樣,為何是中行氏?

 思來想去,一個家族成敗興衰的原因絕無可能三言兩語說得清楚。因個人能力見識所限,只能拎出一鱗半爪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貪婪短視。

 公元前506年,“召陵會盟”上,18國齊聚待命,準備伐楚。這次會盟的背景是蔡昭侯被楚國令尹囊瓦勒索錢財不成無故被扣押三年,遂找到晉定公請其為蔡國報仇伸冤。此時的晉國,霸權日衰,晉國公室也想借機重建霸主威信,於是召集諸侯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