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56章 紛爭又起(4)

 鄭國跟宋國不同,跟魯國也不太一樣。

 鄭國的崛起緣於周王室的衰落。西周末年,犬戎發兵攻打周王室,鄭武公與晉、秦、衛聯合發兵,擊退犬戎,協助周平王東遷。因為尊王攘夷有功,鄭武公繼承其父鄭桓公的職位,受封周王室的卿士。

 鄭武公是位有作為的君王,他文武兼備,精熟韜略,趁勢吞滅小國,拓土開疆,鄭國國力逐漸強盛,為日後成為中原小霸奠定了堅定的基礎。

 到了鄭武公的兒子鄭莊公繼位國君,比之父親,這位君王更是胸懷大志野心勃勃。他發兵討伐宋國、衛國,引起周天子的不滿。鄭國和周王室的關係從甜蜜戀人驟然跌落,最後竟發展到兵戎相見。

 結果更是讓人大跌眼鏡——諸侯國打敗周王室,鄭國一舉成為春秋首位“霸主”。令周天子顏面掃地的這場戰役——“繻葛之戰”,正式拉開春秋諸侯爭霸的序幕。

 霸主的背後定有能人賢臣,他們足智多謀,通曉人性,擅長在紛亂的時局中釐清真相,把握時機建功立業。他們施展長才為國家贏得勝利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的名聲。

 鄭國國力的蒸蒸日上成就了一位大權臣——祭足。他積累自己的權勢後,先後主導鄭國四五位君主的廢立,把鄭國內政攪得一塌糊塗,國力大衰。最後是霸業盡失,淪為普通諸侯國。

 君權失勢,臣權趁機喧賓奪主——“七穆”開始上臺表演。“七”即七個家族,分別是駟氏、罕氏、國氏、良氏、印氏、遊氏、豐氏,“穆”則是源於他們都是鄭穆公的後代,所以這七個家族統稱“七穆”。

 鄭穆公去世後,“七穆”輪流把持鄭國國政。雖都出自同一祖先,越往後血緣關係越遠,利益得失躍居第一,相互之間的爭鬥也愈見頻密。“西宮之難”、“純門之師”、“伯有之亂”、“子晳之變”等標誌性的內訌事件,即是明證。

 從結局來看,鄭國和相鄰的宋國有類似的地方。都是權要貴族把持大局,最後是內耗巨大,拖累國力。相應的,利益集團的力量對比也在肉搏中互有消長。相較魯國、晉國、齊國的公室積弱愈弱任人擺佈,鄭國公室稍微強些。

 大國裡,跟春秋前期相比,秦國明顯沉寂許多,幾乎到了杳無音信的地步。中原事務鮮少參與,無論是盟會或是戰事討伐,幾乎都不見蹤影,已經到了不聞不問的地步。唯一能確定的是,秦國公室仍緊握大權,未曾聽聞有超級權貴凌駕於公室之上。

 說到楚國,此時正有大事發生。

 由於吳國再次對陳國用兵,楚昭王以為身為盟國,必須救援。為此進行占卜,結果是進兵不吉,退兵也不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