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56章 紛爭又起(4)

 昭王掙扎許久,終於下定決心。“如果與吳國再次戰敗,不如死;如果不戰而退,就是放棄盟國,逃避仇敵,也是一死。既然如此,還不如與敵決一死戰。”

 因為預知出師不利,昭王分別叫過三位兄長——令尹子西、司馬子期、公子啟,要他們繼承王位。三位兄長都推辭,最後推託不過,公子啟勉強答應。

 交待完大事,昭王率師去往陳國。未及作戰,突然病倒。待大軍攻到大冥,昭王已不省人事,最後死在城父。此時陪同作戰的三位兄長商議後決定封鎖消息,悄悄轉移軍隊,封閉有關道路。

 被定為繼承人的公子啟最終還是推辭了國君之位,他聲稱,當初之所以同意是因為昭王心意太堅決,不好拂逆他的心意。依據宗法制,父死子繼,才是合乎情理的。

 最後,三人商定,迎立公子章為楚王,後世稱為楚惠王。

 公子章是楚昭王與越王勾踐的女兒所生,年僅十歲。這是史冊上第一次記錄越國與他國聯姻,而且還是四個大國之一的楚國,應該說,其中必有重大的利益瓜葛。一位地處“荒蠻”的小國女子成為楚王的夫人,其子還成為法定繼承人,這是難以想象的。

 此時的越國,雖說正在崛起,也是與從前名不見經傳的自己相比較而言,在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的傳統大國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楚昭王於公元前516年即位楚王,父子倆繼位時的年紀差不多。繼位十年,吳國突襲,爆發“柏舉之戰”,郢都被攻破,楚昭王帶領夫人重臣倉皇逃命。

 公元前500年,昭王娶越姬。

 從時間上來看,楚國想通過加深與越國的聯繫遏制吳國的意圖昭然若揭。

 如果沒有“柏舉之戰”,楚國跟吳國雖已從勢均力敵下降到漸漸處於下風,但是吳國仍難言完勝。“柏舉之戰”痛擊楚王的心臟,他痛苦的意識到,僅憑一國之力,實在難以抵擋吳國一波又一波排山倒海的攻勢,必須尋找幫手。

 於是,“聯越制吳”便應運而生。

 對越國而言,能抱到楚國這條大腿是求之不得。越王允常是位懷抱遠大的國王,他志在千里。越國要北上,必須拿下吳國,楚國要報郢都被佔之仇,矛頭也指向吳國。於是,兩者一拍即合。因為共同的敵人——吳國,本來只是普通朋友的兩家結成親家。

 越國的願望很簡單,只要北上時楚國別來偷襲,越國依靠自己就行。畢竟楚國是大國,高攀別人還要人家出錢出力,不太現實。

 楚國的想法也很明瞭,北上之事可容後再議,只要吳國別再來打擾。如果吳國想做什麼,越國只要在後面做點小動作牽制吳國即可。越國的野心楚國是知道的,只要不威脅楚國的利益,楚國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不排除適當的時候給予一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