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70章 最後敲定(2)

 少年漸漸長大懂事,也知整日瞎混不是個事,老人的一番話,馬上聽進去了。無奈古書艱澀難懂,實在看不明白,只得去名山古廟拜訪高人,花了幾年時間,終於把內容弄清楚。

 在絳都城呆了近十年,因緣際會遇到董安於,把他帶進趙府,被引見給趙鞅。趙鞅對卜卦命相本無興趣,只是礙於董安於的面子,勉強接納了他,將他安置在府中,陪公子讀書。

 因為一次出征前的占卜,趙鞅終於留意到他,推薦給國君,最後被任命為大夫。

 同樣身為大夫,姑布子卿跟董安於的際遇大相迥異。

 董安於出身史官之家,自幼飽覽詩書,博聞強記,家學淵博,後來又任職史官、司馬、太守,他的知識體系多來自家族給予,再加天賦異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共同成就。

 姑布子卿則相反,竹簡木牘看得少,江湖閱歷卻異常豐富。年少時期的四處遊歷,增長了他的見識,開闊了他的視野。再加十年的擺檔生涯,閱人無數,見聞無窮。舉凡人事,可說得上是洞若觀火,一眼就能參透本質。

 除了入門的幾本書,走遍萬里路的同時,他也一路蒐羅奇書怪志,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

 他的所學,按照那個時代的劃分標準,都是野路子,非儒家正統。董安於格外看重這一點,這才選了他。

 董安於的高明之處在於,他雖是人見人誇的神童大家,卻從不以此標榜誇耀。半桶水會響個不停,將近滿的桶是不會晃動出聲響的。因為出身地位及從事的職事,董安於能接觸到常人根本不可能觸碰到的知識。到了這個程度,許多人會帶著優越感高高在上的俯視眾人,傲視同儕。

 董安於不會!不是他故作謙虛,而是因為他讀的書夠多,這還不算,他又將所學付諸實踐,棄文從軍,鎮守一方。正是因為不滿足於現狀,通過不斷自我鞭策,總能發現自己的許多不足。學習的至高境界——越是閱讀,越是思考,越發現自己的渺小——在董安於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姑布子卿的成長經歷,所學所思,跟董安於可說是南轅北轍。這個發現令董安於十分雀躍,他對姑布子卿更是充滿好奇。二人以手談開局,論史談天結束。董安於下定決心,一定要將他引進趙府。他是如此的不同,這樣的不同,會給趙府帶來新鮮的活力。就這樣,姑布子卿等來了他的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