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3章 北上會盟(3)

 時任叔孫氏宗主叔孫州仇曾當著朝廷大臣的面這樣評價子貢:“賢於仲尼。”此話被子服景伯聽到,轉告給子貢。

 子貢聽後,不以為然道:“以宮牆作比,賜(子貢的名)之牆只有肩高,站在牆外一看,房屋美好盡收眼底。夫子之牆高有數仞,不得其門而入,則不見宗廟的富麗堂皇,各間房屋的絢麗多姿。得其門者少矣!叔孫武叔所見,實屬正常。”

 這就是“萬仞宮牆”的典故。由此可見,子貢之能,不僅語言犀利,口若懸河,他的應對得體還為自己積累了豐富的政事經驗。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並未因此居功自傲,反而非常清醒的面對不虞之譽,認清自己和老師的差距。

 “孔門十哲”中,擅長政事的只有兩人:冉有、子路,子貢並沒有包括在內。孔子對三人的評價歸結為一個字分別是:藝、果、達。

 冉有之藝,即多才多藝、才華橫溢;子路之果,即堅毅果敢、全力以赴、鍥而不捨;子貢之達,即明理通達、通曉世事、人情練達。

 從孔子的評價來看,冉有、子路擅長從事具體事務,治理一邑或是委任一事。只要肩負責任,他們定會想方設法,用能用力達成。子貢所長,更像是運籌帷幄、高瞻遠矚、深謀遠慮的政治家外交家,而非一邑之宰、一縣之尹所能比肩。

 受考核科目所限,子貢的格局器量被“言語”掩蓋,他的其它才幹被忽略。除了學業、政事上的驕人成績,子貢為世人熟知的還有他高超的致富能力。

 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耗費相當多的筆墨記錄了孔子的這位弟子。司馬遷說,子貢善於觀察市場行情,在曹、衛之間來往經商,孔門七十二賢中,子貢最為富有。

 孔子的另一位徒弟原憲居住陋巷,茅屋破牖,食不能裹腹,子貢則出門乘坐四馬並轡齊頭牽引的軒車,攜帶束帛厚禮聘問諸侯。所到之處,國君與他只行賓主之禮,不用君臣之儀。

 在司馬遷看來,孔子名揚天下的原因,有部分來自於子貢在人前人後輔助他,並將之稱為“得勢而益彰”——得到形勢之助,名聲更加顯著,錦上添花,好上加好。

 這個譬喻不禁讓人聯想到亞里士多德,他被人熟知源於他是柏拉圖的弟子,而後是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可是,他的軌跡跟子貢不同。他沒有止步於老師所教授的知識,而是在與之發生分裂後,獨自走上一條屬於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