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3章 北上會盟(3)

 身為亞力山大大帝的老師,亞里士多德對其灌輸政治、道德、哲學方面的知識,未來成為馬其頓國王的亞歷山大大帝對科學的關注,對知識的尊重,皆來自他的教誨。

 若是在中國,成為帝王之師,許多人都會安享榮華富貴,封妻廕子,利用跟帝王的關係,為子孫後代謀取更多的政治籌碼,積累權力財富。

 亞里士多德則不然。他離開國王,回到雅典創立學校,傳道授業。他反對刻板的教育方式,跟學生一面散步林蔭大道,一面傳授知識,後人將其學派稱為“逍遙派”。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亞里士多德如是說,如是做。

 他一生勤奮治學,孜孜不倦。他從事的研究涉及政治、經濟、物理、邏輯、生物、美學等等,他筆耕不輟,留下四百多本著作。他是形式邏輯學的奠基人,豐富發展了哲學的分支學科。

 他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是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的影響力,幾乎覆蓋了他之後的所有西方哲學家。

 兩相比較,子貢在學問上的成就,更側重於維護孔子的權威及其思想的正統,卻少有顛覆性的創造。

 當然,人是環境的產物,也是社會文化的載體。中西文化的差異導致生長其間的人的發展不同,只能客觀看待,坦然接受。

 不同於專注學術的亞里士多德,子貢在商業領域積累的名聲大大超越他的“言語”功績。他留下的誠實經營的經商風氣,被後世稱為“端木遺風”,他也因此被稱為儒商始祖。

 這與後世甚囂塵上的“無商不奸”形成強烈對比,並昭告天下,經商也可以誠實合法,雙贏互助,而非損人利己,偷奸耍滑。

 與他有關的典故,除了“萬仞高牆”,還有“子貢贖人”。

 話說當時的魯國,由於失去土地,許多人流落他鄉,賣身為奴,出現大量田地無人耕作的窘境。於是國君下令,如果有人把這些人帶回來,可去國庫報銷贖金之外還另有賞賜。

 子貢財大氣粗,把人解救之後直接交給朝廷,不去領取賞金。

 孔子得知此事,搖搖頭,對子貢的作法表示不贊成。

 孔子說道:“賜(子貢的名),你這樣做是欠缺考慮。自今以後,就無人再替流落異鄉的魯國人贖身了。你收下賞金,並不會有損你的德行,可是你不領贖金,成為示範,無人敢領贖金,自然不會有人再去贖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