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4章 北上會盟(4)

 一位老人坐地鐵,站在一位年輕姑娘身邊,姑娘沒有讓座,老人破口大罵。

 給老人、孕婦讓座是我們提倡的美德,可是道德屬於自律,並非他律。也就是說,你做了,說明你品行高尚,你沒做,也不該承受指責。

 老人指責,是把道德標準當作法律標準,認知錯位,倚老賣老,為老不尊。人家給你讓座不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

 頗具諷刺意味的地方在於,那些扛著道德大旗四處行兇的人,通常都是光說不做的人。他們躲在鍵盤背後,居高臨下,盛氣凌人,論是講非,對他人品頭論足,在生活中卻是品格猥瑣的小人。

 他們能得到什麼好處?好處就是通過敲擊鍵盤,獲得道德上的優越感。在虛擬世界裡,把自己想象成為一身優點絕無缺點的聖人,從不犯錯,永遠正確,地球圍著自己轉。在這樣的自我麻痺下,走完卑微混沌的一生。

 所以,子貢的貢獻,在我看來,時至今日仍具有非凡的現實意義。任意對他人射出道德冷箭的人太多太多,已經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

 聽完孔夫子對自己忠愛的弟子的一番勸諫,感慨頗多,故此贅言。

 無論如何,魯國公室日益沒落的時候,迎來幾位才幹過人的外事高手,就算他們不過充當了“糊裱匠”,也非毫無意義。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也稱“羅卡定律”,來自法國醫學家、犯罪學家埃德蒙.羅卡。其意為——無論做過何種接觸,都會留下證據。

 這條定律的完整表述為——這些證據不會被忘記,不會受某一時刻刺激而變得渾濁,也不會因為人證而消失,它是事實存在的證據。物理性證據不會有差錯,它不會做偽證,不會完全消失。只有對其尋找、學習、理解的人為錯誤,才會減損它的價值。

 在對歷史人物評定時,或許這條定律也能運用。

 在孔子及其弟子為理想奔走時,時間已無情的來到地主階級茁壯成長、公室式微無可挽回的歷史路口。儘管多方奔波,努力周旋,四處跋涉,他們的政治主張處處碰壁,已經找不到容身之處。

 儘管如此,也不能否定他們所做嘗試的意義。

 他們所到之處,不管主動或被動,都留下了他們的活動氣息痕跡。他們的政治理念、政治活動、一言一行,都作用於當時的人物環境,推動事件的發展,甚至不排除有安邦定國的影響力。